“空租房”折射公共福利的空心化 申请一套公租房有多难?答案是——至少需办7个证等90天。日前,记者在广东佛山、东莞等地采访时发现,繁琐耗时的行政审批流程,令大量公租房的需求者只能望洋兴叹。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最新的民调显示,民众对政府住房保障工作评价不高,对保障房供应数量和公平分配,评价以不满居多。(1月2日《新京报》) 申请一套公租房,需要至少办7个证件,经过三次审核三次公示,还得等上90天,手续之繁琐,用时之长,以至于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不得不舍近求远,去租农民的自建房,这一方面再次证明办证难、办事难这个老问题,另一方面则说明在公共政策领域,一些部门的官僚习气和形式主义作风仍然严重。 公租房变“空租房”,让公众清楚地看到,一项初衷良好的公共福利政策究竟是如何在现实中变形异化的。公共租赁房作为一种保障性住房,是为解决新就业职工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在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整个住房制度结构中,属于一种兜底性的制度设计。如果政策门槛太高,程序过于复杂,低收入者享受政策的成本太大,那么公租房实际上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大量保障性住房的闲置,不仅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无形中也对民生利益构成了一种伤害。建造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于公共财政,并且是一种稀缺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闲置的不只是无人居住的“空租房”,还有翘首以待的民生诉求。 也许,有关部门设置如此繁琐的申请程序,是为了保障政策的严密性和公平性,防止有人钻政策空子。这种事情不是没有,比如一些地方就出现过开着宝马申请经适房、公租房的现象。但凡事有个度,不能倒洗澡水时把孩子也一起倒掉了,制度门槛太高的话,确实能防住钻空子的人,但也把真正需要公租房的人挡在了门外,这就是因噎废食、本末倒置了。 “空租房”折射出的是公共福利政策的空心化。现实中,不少公共政策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要么在制度设计上不够科学合理,出台也过于草率,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甚至成为少数人的特权福利,屡屡成为公众和舆论批评的对象;要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所谓的公平,牺牲了效率和操作性,把制度设计得几乎不近人情,导致福利政策最后成了一个只供观赏的花瓶政策。享受不到的福利就不叫福利,无法执行的政策就不叫政策,说到底,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懒政”,是把本来属于政策部门的监管职责,通过层层的制度障碍转嫁给了普通民众,让民众为政府部门的低效或不作为埋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