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继明:京津冀一体化有望降北京房价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在天津代表团驻地中国职工之家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称,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京津冀有望成为第三经济增长极。
一直以来,相比珠三角、长三角,蔡继明表示,京津冀一直面临“环”不起来的问题。 蔡继明分析认为,“环”不起来的原因一是因为利益;二是源于制度和规划协调不力等问题。 对此,蔡继明建议,需要京、津、冀在中央政府统一协调下,摆正自己的位置,各自发挥优势,进行区域间的协调合作,利益共享。 蔡继明也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对于修正北京多功能定位有重大意义,可以分解人流,为供需矛盾突出的北京楼市降温。 京津冀经济圈进程较慢的原因在于“利益” 《21世纪》:过去我们常说的三个经济圈,比如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或者说京津冀,但与前两个经济圈相比,京津冀经济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蔡继明:核心在于规划和利益协调问题,比如过去北京和天津在“谁是北方经济中心”这个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下。 也正因此,彼此间的对话壁垒很高,一体化工(行情 专区)作很难协调、推进。反观“长三角”,诸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这些城市都以上海为龙头,都提出要服务于上海。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冀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当前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三大都市群大概占到整个GDP40%左右,但从这个比例来看,还是远远低于美国的三大都市群和日本的三大都市群。照此看,中国这三大都市群本身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1世纪》:您对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有何建议? 蔡继明:由中央政府统一协调,地方政府摆正自己的位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各自发挥优势,进行区域间的协调合作,利益共享。 其中,北京的定位尤其重要,过去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时候,河北热情较大,北京热情较小,以至于在对接产业转移、规划上存在协调上的问题。可以考虑以北京为重点去统筹整个一体化的规划。 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为楼市降温 《21世纪》:有观点认为,北京的房价、交通问题,和过去以大城市为主的城镇化模式相关,造成了大城市病,你是否认可? 蔡继明:我不赞成大城市病的观点,北京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城市定位、规划、管理的不合理。北京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教育、经济中心,甚至想争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功能太多样了。 在这么多功能定位之下,规划、管理水平也未到位,从目前来看,北京的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效率还很低,对于周边的区域只要合理布局,还可以再吸收更多的人口。 国内把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叫做大城市,但和国际相比,我国大城市的数量并不多,相当于日本同样面积的土地,上海只有日本人口密度的一半。中国东部一些发达城市,加在一起占全国的土地面积是2.5%,占全国的GDP是33.64%,但只拥有13%的人口。但是美国14个制造业高度密集的州,占的国有面积13%,人口占全国的50%。 《21世纪》:京津冀一体化是否有利于疏解北京当前的房价、交通问题? 蔡继明:的确,从地理位置上,京津冀属于一个都市圈,通过在规划、功能上的错分,有利于疏解北京的人流,比如北京可以把制造业转移至河北、天津,人口疏解出去后,楼市的供需矛盾也不会这么突出,房价也会有所降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