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开审15万亿土地出让金被指与反腐有关 为期3个月的首次土地财政“家底”审计正式拉开序幕。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相关审计人员了解到,从8月中旬开始,国家审计署将对过去6年地方土地出让收支、土地征收、储备、供应、整治、耕地保护及土地执法等情况进行审计。 其中,2008年~2013年6年间,地方政府总计约15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将成为审计重点之一。 此次审计是继社保审计、地方债务审计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全国性审计,针对国土资源领域,重点聚焦在土地出让金、耕地保护和矿产资源三个方面。 15万亿土地出让金 本报记者了解到,土地出让金和耕地保护两方面的审计工作于8月中旬开展,具体审计工作由各省(区)当地(审计署)特派办牵头,审计组成员则由特派办和各地审计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组成,审计直接对象是各市县政府,审计方式为异地交叉审计,工作时间或截止到10月末。 在矿产资源审计方面,审计署拟于明年3月份开始,计划审计5个省份,将历时3个月。 早在年初,国土资源审计工作就被列为今年审计署的重点工作。 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在3月接受中国国土资源报采访时表示,审计署每年都开展一个全国性大项目。“今年选来选去,我们最后选了土地出让金收支情况。同时,考虑到土地出让金与耕地紧密相关,肯定会涉及占用耕地问题。因此,在中央提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背景下,我们决定对耕地保护情况作一次全面审计。” 在全国范围审计之前,审计署在东西部各选了一个省份作为试点。《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东部的辽宁省纳入试点,并于6月份审计结束。 未被纳入试点的省份,也早在六七月份做好自查自纠工作。比如广东省政府发通知要求,各单位做好9项自查自纠工作,并确保在7月15日前完成整改。 这9项工作中一口气提出16个问题,比如土地出让收入是否全额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是否违规设置过渡账户;是否存在违规减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否违反专款专用规定等。 本报从某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的审计部署工作文件中获悉,该省需要为审计部门准备土地出让金等16项相关资料。比如在土地出让金方面,需准备土地出让金收入明细、支出表、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土地使用权证发放及融资情况等。 这份工作文件更详细披露了土地出让金审计中可能出现的核心问题,比如是否存在违规出让土地的问题,包括出让主体不合法、未落实招拍挂出让制度、违反国家供地政策、低价或零地价甚至负地价出让土地、违规发证、出让后擅自改变规划条件等;是否存在应征未征、擅自减免、截留或变相返还土地出让金等问题;是否存在人为加大土地开发成本支出而降低土地出让实际收益,违规使用、挤占、挪用土地出让金等问题等。 上述负责人表示,工作人员要与审计人员处好关系,即使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也不要发生正面冲突。审计组进驻后,各单位、部门还要设一名联络员,联络员要懂业务和责任心强。在和审计人员沟通时,需要很多技巧,该解释的事情一定要解释清楚,不该说的话一句都不能多说。 土地出让寻租“顽疾” 土地出让金问题一直是审计过程中的“顽疾”。 审计署分别于2007年、2009年、2011年对部分地区的土地资金做了审计工作。《第一财经日报》对比三次审计结果发现,地方政府违规、变相减免土地出让金、用地单位拖欠土地出让金、部分土地出让金未纳入基金预算管理等问题屡屡出现。 根据审计署2010年披露的《40个市地州56个县区市土地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及土地征收出让情况审计调查结果》,11个市以“招商引资”、“旧城改造”和“国有企业改制”等方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19.61亿元;11个市的674.81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不规范,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占征收总额的20.1%;11个市改变土地出让收入用途56.91亿元,这些钱既用于公共工程建设,也被用于弥补部门经费、楼堂馆所建设等。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土地出让金收入属于政府性基金的一种,土地出让收入未纳入土地出让金,不符合国家基金预算管理规定。土地出让金不同于税收,收入支出直接归地方管。如果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在土地出让金方面给予减免优惠也是合理的,但要避免利益输送。 对于政府改变土地出让用途,胡怡建称,若用于轨道交通、城市改造等公共工程项目还可以理解,但如果用于行政经费、福利开支就违法,前后性质不一样。 此次审计也被普遍认为与反腐有关。 根据此前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情况和各地方的整改通报,在前三轮被巡视的21个省份中,20个省份发现了房地产业腐败,占比达95%。 审计署6月公布的35起已办结经济案件亦有一例与此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