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天海变阵,金茂难以穿越寒冬 数天前,中国金茂公告称,任命李兴、关翀和李剑3位副总裁,同时宣布金茂华北区域、华东区域、华南区域、华中区域、西南区域领导班子正职岗位人员职务一并免除。 今年3月以来,金茂内部变化不断。3月初,原CEO陶天海接任董事会主席,开启金茂“陶天海时代”,此后,金茂内部便开启了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取消原“总部-区域-城市”三级管理体系,重组为“总部-地区”二级架构。
除了在组织架构上调整之外,今年以来,金茂还频繁现身一线城市土拍市场,刷新北京、上海多宗地王纪录。
根据中指数据统计,2025年前4个月金茂的权益拿地金额已经达到了212亿元,跃居拿地榜第七位,已超过2024年全年187亿元的拿地金额。
金茂2024年财报显示,其主营业务方面,合同销售额和营收双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陶天海能否带领金茂在2025年走出破局之路?
🕛开启组织大变革
2025年以来,关于金茂的一轮轮组织变革成为业内最为热议的焦点。
今年3月11日,金茂正式换帅,原CEO陶天海接任董事会主席,成为新掌门人。
陶天海接任主席后一周便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宣布“收缩架构”:取消华北、华东等五大区域层级,重组为14个地区公司,形成“总部—地区”二级架构,直接管理城市项目,调整为14个城市公司和6个事业部/片区。
一个多月之后,5月7日,金茂内部连续发布两份任命公告,晋升了三位副总裁高管,并公布了14位地区总经理。
具体来看,中国金茂华南区域总经理李兴,升任中国金茂高级副总裁;中国金茂华东区域总经理关翀,升任中国金茂副总裁;中国金茂首席营销官李剑,升任中国金茂副总裁。
与此同时,中国金茂还宣布,金茂华北区域、华东区域、华南区域、华中区域、西南区域领导班子正职岗位人员职务一并免除。
从具体的人事变动来看,或许不难看出金茂后续战略的调整。
李兴曾担任多年的总部投资发展部总经理,并于2023年担任新华南区域总裁;关翀曾在仁恒置地就职,操盘过上海世纪公园、河滨花园等标杆项目,2013年加入金茂后,其凭借大宁金茂府“一战成名”。
李剑2007年以“仕官生”身份进入龙湖,逐步成长为长沙公司总经理,2024年空降金茂集团出任总部首席营销官一职,仅用一年时间便完成从“外聘高管”到集团副总裁的跃迁。
在行业周期转换之际,金茂发动以“产品+营销”双轮驱动的变革。李剑的加入和上位,正是这一战略变革中具有代表性的关键一环。
动作之大,涉足面之广,足可见陶天海改造金茂的勇气和决心。
🕒拿地策略调整,能否回到千亿阵营?
谈到金茂,甚至是谈到“府系”产品和科技豪宅的概念,多数人自然不会忽视“金茂府”的存在。
但没有谁能躲过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金茂府”这张王牌也失灵了。
2019年至2021年,在中国房地产行业迎来调整前夕,金茂在全国各地的扩张步伐并未放缓,三年时间土储规模增加了2128万方。
这直接造成了此后“去化”困难。
数据显示,金茂的销售额从2021年的2356亿元“大跳水”至2023年的1412个亿,再到了2024年,就只剩983亿,离开了千亿房企阵营。
2024年,金茂全面开始开始调整拿地策略,放慢了扩张脚步,2024年上半年拿地金额骤降至23亿元,仅位房企拿地榜第44名。
但自2024年末开始,金茂的拿地姿态迎来了180度转变,2024年11月和12月两个月,金茂拿地金额高达158亿元,占全年拿地规模的84%。 2025年,金茂更是掀起了一次次地王潮。在大金主庆隆的支持下以89.64亿元高价竞得上海虹口“地王”,溢价率高达38.2%。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金茂集中火力在核心城市“精准补仓”,是为其重回千亿阵营做准备。
但,金茂面临更重要的问题,是其产品已经不再能适应市场需求。
2024年金茂推出“金玉满堂”四大产品线,试图以更清晰的产品定位覆盖多元客群,但当前的市场反馈并不如预期,金茂高端产品(璞系)在去化承压,而刚需项目又面临激烈竞争。
金茂成都“地王”项目璞逸锦江为例,作为成都首个“璞系”产品,自去年10月开盘以来,在386套待售房源中,网签套数为256套,去化率仅为66%,远不及预期。
“金茂的营销做得很好,但是真正落地效果其实不让人满意,在成都的口碑不好。”有成都购房者表示,买金茂的房子会担忧质量问题,且璞逸锦江的户型设计并没有豪宅的感觉,和府系产品没有拉开差距,产品力没有达到预期。
金茂在华东区域的的口碑也面临不断下滑的压力,使得以上海、杭州、南京、苏州为代表的华东城市权益销售金额TOP 10种,均未出现金茂的影子。
2024年金茂在上海虽多品齐发,但张江金茂府和中环金茂府均双双不及预期。以张江金茂府为例,铺天盖地的宣传也未能挽救去化困境,项目开盘1个月后,去化率只有48%左右。
在下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金茂越来越难得到买家的认可,这对于一心想要带领金茂重回千亿阵营的陶海天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压力。
🕒 压力给到陶天海
2024年金茂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33.6亿元,同比下降17.46%;2024年签约销售额983亿元,较2023年的1412亿下滑。
在年报中,虽然金茂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润10.65亿元,但细看之下可以发现,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减少成为了关键,而主营业务方面,合同销售额和营收双降,公司的造血能力并未出现实质性的扭转。
金茂在年报中表示,溢利增长主要由于集团持续强化精益管理,全力推进控费提效,管理费用、销售及营销开支、融资成本等于本年度下降,其中薪酬支出下滑了25.7%,人员减少了2.6%;此外,还得益于三亚和北京等大宗资产的售卖及规模性裁员等动作。
金茂看到了楼市的下一个周期是让“豪宅”足够优秀,让中产的社区环境足够有品质,让刚需可以买到足够有性价比的平替款。
但如果金茂无法通过真正的“好房子”打动目标客群,即使营销再花哨,也难以重拾市场信心。
正如成都购房者所言,金茂推出的“璞系”产品品牌辨识度弱,并未从产品上体现出其与府系的差距。若金茂此前高价拿地项目无法体现出产品爆点和强筹能力,极易陷入“高开低走”困局。
陶天海通过变阵,展现出帮助金茂摆脱冗余、提效求生的强烈意图。但后续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组织效率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并最终扭转销售困局。
组织精简并不意味着产品竞争力提升,扩展产品线也不意味着目标客群会欣然买单,近几年市场变化剧烈,购房需求正从“科技住房概念”转向“空间实用”、“价格合理”、“居住舒适”,在这样的背景下,陶天海如果不能真正驱动产品的迭代升级,仅依靠组织改革无法解决“卖不动”的根本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