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磁带的记忆碎片 留声机 留声机,又叫唱片机,是一种原始放音装置,其声音储存在以声学方法在唱片(圆盘)平面上刻出的弧形刻槽内。唱片置于转台上,在唱针之下旋转。留声机唱片能较简易地大量复制,放音时间也比大多数筒形录音介质长,因此,留声机被称为爱迪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第一台留声机 1877年12月,爱迪生公开表演了留声机,“会说话的机器”诞生的消息,立刻轰动了全世界。外界舆论马上把他誉为“科学界之拿破仑·波拿巴”,留声机成为爱迪生19世纪最引人振奋的三大发明。 爱迪生公开表演留声机 1878年4月24日,爱迪生留声机公司在纽约百老汇大街成立,并开始销售业务。他们将这种留机和用锡箔成的很多圆筒唱片配合起来,出租给街头艺人。最早的家用留声机,是1878年生产的爱迪逊·帕拉牌留声机,每台售价10美元。 黑胶唱片机 德国发明家爱米尔.贝利纳(Emile Berliner)在1887年设计出一种供留声机使用的薄形录音圆盘,取代了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在十年前发明的管状录音圆筒而风行于世,从此诞生了唱片这个名副其实的称呼。 黑胶唱片作为一种声音和音乐的载体几乎占据了整个20世纪,直到1982年CD诞生。黑胶因为听觉上感觉更保真而且更便宜所以完美的涵盖了所有年龄段的人。尽管黑胶仍被DJ们和电台所使用,但是它们已经降级为了车库里的处理品。黑胶又称LP,long play, 是立体声黑色赛璐珞质地的密纹唱片。 抛开各种技术参数不谈,在发展至今的各种音乐记录材质---唱片、磁带、CD---中,LP的音质最接近原声,是爱乐者所追求之境界。众多重量级演奏家、指挥家、大乐队及歌唱家等作品大多数均以黑胶唱片作为首次发行。SP只要保存得当,寿命长久。目前,黑胶唱片是稀有物品了,尤其是数十年前的名盘,更是珍品。 录音机 录音机,把声音记录下来以便重放的机器,它以硬磁性材料为载体,利用磁性材料的剩磁特性将声音信号记录在载体,一般都具有重放功能。家用录音机大多为盒式磁带录音机。 虽然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实现了录音。但是那时的录音机主要用机械原理实现声音的再现。它录制的声音音量低,以至录音时要对着喇叭大声地喊话。 磁性录音机 为了改进这种录音方式,一位叫做包尔森的丹麦科学家开始尝试用磁性储存声音。他用钢丝做实验发现,在磁力的作用下钢丝会变成磁铁,磁力消失后,在磁场中的钢丝仍然会保有磁性,这种保留下来的磁性,叫做剩磁,这项发现也叫做剩磁原理。 于是,他以钢琴线制造了一部“录话机”——也就是早期的磁性录音机——并于1898年获得专利。但是,这种磁性录音要用质量很高的钢丝和钢带,而且笨重不便,大大影响了它的普及。 钢丝录音机 在录音机广泛普及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美国的无线电爱好者马文·卡姆拉斯。他的改进主要在于在录音过程中利用空气间隙代替金属指针,避免了磁信号的破坏。就这样,钢丝录音机登上了历史舞台。 录音机的真正流行和实际应用还是在发明磁带以后。1935年德国科学家老耶玛发明了代替钢丝的磁带。这种磁带不但重量非常轻,而且有韧性,便于剪切。 发明家卡姆拉斯也不甘落后。卡姆拉斯发现了一种磁性颗粒,这种颗粒就是氧化铁粉。他把这种粉末混入亮漆或凡立水中,再涂在纸带和纸盘上。当涂料未干时,就将它放入磁场,在磁场的作用下,所有的颗粒就会按一定的方向排列起来。这就是现代磁带的雏形。 1951年和1953年,中国上海钟声电工社先后制成了中国第一台钢丝录音机和磁带录音机。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盒式磁带,从此盒式磁带录音机很快在家庭中得到普及。 匣式录音机 卡式录音机 录音机逐渐发展,又先后出现了匣式录音机和卡式录音机,再后来各种录音机层出不穷,也越来越向高性能、多功能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CD机 CD机实际上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CD播放器,也有人把它称之为激光唱机或是镭射唱机。它是一种用微电脑控制的智能化高保真立体声音响设备,采用了先进的激光技术、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各种新型元器件,具有高密度记录、放音时间长(达60~75分钟)、操作简便、选曲快速等优点。 它能逼真地重放录制的内容,层次分明,有临场感。其音响技术指标很高,动态范围大,频响宽度达5~20000Hz,失真度小到0.003%。目前CD播放器已经是非常普遍的音响播放设备了,根据它的外形可以分为台式和便携式两种。 爱迪生发明电声技术之后的100多年里,唱片技术每隔25年就有一次大的技术革新。从圆筒方式进入圆盘唱片,到电气式唱盘的登场,再进入LP唱片,再从单音进入立体声。在第100年里,数字音频技术产生了。 世界第一台CD机 1982年,世界上第一台CD播放器、同时也是索尼生产的第一台CD播放器诞生了,它就是Sony's CDP-101,虽然机子很笨重,但也标志着整个时代的进步。 1982年8月31日傍晚,日本各大媒体都争相报导“引发音频之梦的数字Player终于上市”、“数字音频时代开幕”等消息。原来,当天SONY.CBS/SONY.荷兰飞利浦与POLYGRAM四家公司共同举办了CD这个数字录音格式的发布会,并决定从秋季起开始在日本发售。直径仅仅12cm,利用数字信号录音,只要一个按钮就可执行选曲,能够半永久的使用,CD实现了许多乐迷的梦想。 D-50 1984年11月1日sony发售了第一款CD随身听—D-50,D-50的之后的小型CD 播放机被定位在同于随身听的等级,因此便将它命名为“Discman”,目前称之为CD Walkman。 1986年推出的D-55t,强大的收音功能,技术上的一次飞跃 1988年推出的D-150,首次配备机内充电池,拥有冷静的音色、优秀的空气感 1989年推出的D-250,声音是典型的冷硬日本声,大量生产的成熟机种 1992年推出的D-515,经典discman,discman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MP3播放器 MP3播放器其实就是一个功能特定的小型电脑。在MP3播放器小小的机身里,拥有MP3播放器存储器(存储卡)、MP3播放器显示器(LCD显示屏)、MP3播放器中央处理器[MCU(微控制器)或MP3播放器解码DSP(数字信号处理器) 等。 微处理器是播放器的“大脑”,用来接受用户选择的播放控制,并将当前播放的歌曲信息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然后向数据信号处理芯片发出指令,使其准确地处理音频信号。数码信号处理器先用解压算法将MP3文件解压,接着用数模转换器将数码信息转换成波形信息,然后由放大器将信号放大并送到音频端口,最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接在音频端口的耳机听到动听的音乐了。 MP3作为一种数字音乐,一开始是在PC和因特网上流行,它凭借着超小的体积和较佳的音质,撼动CD的传统数字音乐霸主地位。起初MP3文件只能由电脑来播放,随着MP3的逐渐流行,随时随地欣赏MP3音乐的需求越来越高,在线音乐最初的障碍之一是它缺乏便携性,一些厂商看到了这种需求,开始生产便携式的 MP3播放器。 MP3播放器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方便地聆听MP3数字音乐,更在于它促使MP3走下网络而直接进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欣赏音乐的方式。 Saehan公司于1998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的MP3播放器--MPMan F10 第一台最有影响力的MP3随身听:Diamond Rio PMP300 第一台硬盘MP3:创新NOMAD Jukebox 第一台软硬结合的MP3:Apple iPod 第一台微硬盘MP3:创新NOMAD Muvo2 第一台闪存式彩屏MP3 信利MP301 第一台摄影MP3:iRiver iFP-1090
早先的录音机叫留声机,诞生于1877年,是誉满全球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制造的。爱迪生利用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引起震动的现象,拿短针作了试验,从中得到很大启发。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产生相应的不同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也一定能发出原先的说话声音。于是,他开始研究声音重发的问题。1877年8月15日,爱迪生让助手克瑞西按图样制出一台由大圆筒、曲柄、受话机和膜板组成的怪机器。爱迪生指着这台怪机器对助手说:“这是一台会说话的机器”,他取出一张锡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让针的一头轻擦着锡箔转动,另一头和受话机连接。爱迪生摇动曲柄,对着受话机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一身毛……”。唱完后,把针又放回原处,轻悠悠地再摇动曲柄。接着,机器不紧不慢、一圈又一圈地转动着,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与刚才爱迪生唱的一模一样。在旁的助手们,碰到一架会说话的机器,竟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会说话的机器”诞生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1877年12月,爱迪生公开表演了留声机,外界舆论马上把他誉为"科学界之拿破仑",是19世纪最引人振奋的三大发明之一。即将开幕的巴黎世界博览会立即把它作为时新展品展出。就连当时美国总统海斯也在留声机旁转了2个多小时。10年后,爱迪生又把留声机上的大圆筒和小曲柄改进成类似时钟发条的装置,由马达带动一个薄薄的蜡制大圆盘转动的式样,留声机才广为普及。虽然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实现了录音。但是那时的录音机主要用机械原理实现声音的再现。它录制的声音音量低,以至录音时要对着喇叭大声地喊话。为了改进这种录音方式,丹麦科学家包尔森利用电话传声的原理,开始尝试用磁性储存声音。包尔森用钢丝做实验,在磁力的作用下钢丝会变成磁铁,磁力消失后,在磁场中的钢丝仍然会保有磁性,这种保留下来的磁性,叫做剩磁。包尔森把一条长钢丝缠绕到一个卷轴上,钢丝通过一个电磁铁与另一个卷轴相连,录音话筒与电磁铁的线圈相连。这样,通电的电磁铁就把电话筒里的电磁信号变成磁场,在磁场中的钢丝受到磁化,产生随声音大小而强弱不同的剩磁,声音就被记录在钢丝上了。由于这种磁性录音要用质量很高的钢丝和钢带,而且笨重不便,影响了这种录音方式的普及。在录音机广泛普及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美国的无线电爱好者马文·卡姆拉斯。他在研究录音信号受损的问题时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钢丝表层的磁性总是一样的,如果能在钢丝的表层均匀地录下声音,不就可以得到均匀的声音信号了吗?当时的录音机原理是用一根金属指针作记录针去接触钢丝表面,这样,只有在两者接触处的钢丝才被磁化,因此产生了录音不均衡的现象。卡姆拉斯想用一个磁头去改良它,即用一个完整的磁性圈作为磁头,把钢丝穿过磁性圈并使两者之间保持向等距离,然后利用钢丝周围的空气间隔进行录音。与前者相比,卡姆拉斯的改进在于在录音过程中利用空气间隙代替金属指针,避免了磁信号的破坏。录音机的真正流行和实际应用还是在发明磁带以后。1935年德国科学家老耶玛发明了代替钢丝的磁带。这种磁带是以纸带和塑料袋作为带基。带基上涂了一种叫四氧化三铁的铁性粉末,并用化学胶体粘在一起。这种磁带不但重量非常轻,而且有韧性,便于剪切。随后,福劳耶玛又将铁粉涂在纸袋上代替钢丝和钢带,并于1936年获得成功。纸带价格便宜,携带方便,被人们认同和接受。发明家卡姆拉斯也不甘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卡姆拉斯发现了一种磁性颗粒,这种颗粒就是氧化铁粉。他把这种粉末混入亮漆或凡立水中,再涂在纸带和纸盘上。当涂料未干时,就将它放入磁场,在磁场的作用下,所有的颗粒就会按一定的方向排列起来。这就是现代磁带的雏形。 话说当年丹麦有位年轻小笨熊工程师Valdemar Poulsen,他利用磁性变化的原理,以钢琴线制造了一部「录话机」,1898年获得专利,这就是1930年代钢线录音机的前身。1900年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中,Poulsen展出了他的录话机,虽然早前就已经有著名歌唱家的录音圆筒出售,科学家仍对录话机大感兴趣,Franz Josef皇帝还留下一段谈话,成为现存最早的磁性录音数据。圆盘留声机发明人Emile Berliner同一年到美国设厂生产机器,Poulsen也想跟进,但资金不足,最后工厂落入商人Charles Rood手中。有生意头脑的Rood以录话机录制美国总统的谈话,又协助纽约警方侦破黑社会谋杀案,使得录话机声名大躁。德国海军透过丹麦买了几部录话机用在船舰上,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就用来记录摩斯密码,导致美国运兵船被德国击沈,战后Rood被以叛国罪起诉,但到他九十几岁去世前仍在缠讼中,这是录音机史上的一段「间谍外传」。德国人尝到甜头后,开始对磁性录音展开研究,1927年Fritz Pfleumer成功的以粉状磁性物质涂布在纸带或胶带上进行录音,希望能取代当时的钢线录音机。当时英国BBC广播公司使用由录话机改良的巨型Blattnerphone钢带录音机。这种录音机可切断钢带重新焊接来进行剪辑,但焊接点总会有轰然巨响,操作时又怕焊点断裂而钢片横飞,所以德国人发展的磁带安全又理想。1932年著名的BASF成功开发出可大量生产的录音带,他们与德国最大的电机制造商AEG合作,希望在1934年的柏林无线电展览中推出「Magnetophon」磁音机,BASF并先行制造了五万公尺的录音带,在塑料材料还未普遍运用前,这是个很惊人的成就。 1936年英国指挥家毕勤爵士率领伦敦爱乐访问德国,应BASF邀请,11月19日在该公司Ludwigshafen的大礼堂中进行了一场演奏,曲目包括莫扎特《第39号交响曲》等,这是音乐史上第一次大型的磁性录音;在大西洋彼岸,指挥家史托考夫斯基1931年的立体声实验录音,以及同年RCA示范的33又1/3转长时间录音,都还是直接将声音刻在蜡盘上。美国人也进行磁性录音研究,像是Marvin Camras把交流偏压技术引进钢丝录音机,使其频宽与杂音都达到可收录音乐的水平。另一家Brush公司也发展出录音带,他们委请3M制造一种有光滑表面,厚度为千分之三寸的薄胶带,柔软防潮,在上面可涂布磁性铁粉。这些规格后来持续用了三十年,不过Brush所设计的录音机Soundmirror却没有形成气候。二次大战期间,德国广播电台已经开始大量运用磁带录音机,播出重要军事将领的录音,美国人常搞不清楚为什么希特勒可以同时出现在好几个地方?直到二次大战后,终于诞生了第一台可供录音室用的美国磁带录音机。不过在推销时却遭遇了一些困难,Mullin想到何不请天王巨星平克劳斯贝所主持的广播节目试用?1947年夏天,Ampex提供的录音机派上用场,平克劳斯贝对于剪接方便的磁带录音机非常满意,于是预定秋天起都改用磁带录音机。不过工程人员心里怕怕的,把磁带的内容又在唱片上刻了一次,再以唱片播出,如此持续了半年多,没想到这居然是后来音乐唱片制作的标准模式。 Ampex的录音机是使用录音带的全部宽度,单方向录一次,每次录完后就要回卷,这样的方式称为全轨式(Full Track)。不久就出现了每次只用磁带一半宽度的半轨式录音机,录完后相反的方向可再录一次,时间也增加了一倍。嘿!对了,既然可以用两轨,就可以录两种不同的讯号,1949年美国的Magnecord公司就开发出一种双轨式的立体声录音机,比第一张商用的立体声唱片足足早了近十年。有了立体声录音机之后,1952年纽约的WQXR电台开始立体声的FM广播,1954年Audiosphere也发行了第一卷商业性的立体声录音带,音响世界正式进入立体声时代,并间接推动了立体声唱片的发展。Ampex则在磁带录音的基础上,1953年成功开发出彩色录像机,此后廿年间独霸市场。从这时开始,磁带录音机进入战国时代,也进入一般美国家庭中。盘式录音机效果虽好,要让一个老爷爷把磁带东绕西拐的穿过许多滚轮,正确安装完毕,只怕不太容易,后来克里夫兰一位发明家George Eash就把一个五寸的盘带装到塑料盒中,再加上一些压轮与导杆,使它很容易就能使用,即使在颠簸的汽车中也能不受影响,Eash这项发明就是我们所说的「匣式录音带」。Eash最初遭遇的困难是时间太短,只有三十分钟,后来经过不断改良,才能录下一个小时的音乐。1963年Earl Muntz进一步改良Eash的设计,大量用于汽车、轮船之上。此外,Muntz在匣式录音机中使用了四声轨的录音头,原本是要延长播放时间,后来却意外的成为四声道音响的优良储存设备,一直到七○年代末期,称为Fidelipac的匣式放音机还有许多拥护者,形成一种特殊的音乐文化。 卡式录音机往后发展就围绕在磁头的精密度与材质变化、录音带磁化物的改善,以及杂音抑制技术等方向打转了。例如日本Akai所发展的玻璃磁头,以耐磨好声著称;Nakamichi开发的精密磁头,第一次达到普通带也有20Hz-20KHz的频宽。录音带也以二氧化铬取代了常用的氧化铁,甚至有用钴、镍等作为感磁物的录音带。杂音抑制系统则从Dolby B、C进步到Pro HX,动态与频宽都很令人满意,欣赏最高级的卡式录音带,几乎有LP唱片的感受,这是数字录音机所欠缺的。数字录音机以DAT打头阵,它的工作原理与录像机差不多,都是以高速旋转的磁头在磁带上记录讯号,它可以说是录音机发展八十多年来最大的突破。无奈DAT效果太好了,即使加上防拷贝装置,所有的软件厂商仍然害怕它会造成盗版音乐泛滥,因此极力抵制,最后使DAT只能留在录音室里为少数人服务。
话说当年丹麦有位年轻电机工程师Valdemar Poulsen,他利用磁性变化的原理,以钢琴线制造了一部「录话机」,1898年获得专利,这就是1930年代钢线录音机的前身。1900年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中,Poulsen展出了他的录话机,虽然早十年前就已经有著名歌唱家的录音圆筒出售,科学家仍对录话机大感兴趣,Franz Josef皇帝还留下一段谈话,成为现存最早的磁性录音数据。
数字录音机以DAT打头阵,它的工作原理与录像机差不多,都是以高速旋转的磁头在磁带上记录讯号,它可以说是录音机发展八十多年来最大的突破。无奈DAT效果太好了,即使加上防拷贝装置,所有的软件厂商仍然害怕它会造成盗版音乐泛滥,因此极力抵制,最后使DAT只能留在录音室里为少数人服务。如果读者中有极端重视声音质量的,我仍建议购买DAT录音机,Pioneer有几款DAT可以用88.2KHz取样频率工作,高频延伸到达40KHz左右,这是目前所有CD远不能及的。因此要制作私房CD,非DAT不可。偷偷告诉你,音乐前辈曹永坤先生,常常在风衣里藏着麦克风,以DAT收录现场音乐会实况,效果足以叫人大吃一惊,当然,这种东西只能好朋友自己分享了。
1975年收录机产品在国内刚刚问世,青岛微电机厂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试制单卡盒式录音机,1977年试制出1台样机。但因工艺和技术上存在着不少问题,未能投入生产。
1975年收录机产品在国内刚刚问世,青岛微电机厂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试制单卡盒式录音机,1977年试制出1台样机。但因工艺和技术上存在着不少问题,未能投入生产。
这个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燕舞收录机”的广告,虽然现在看起来土得掉渣,但就是凭借“燕舞,燕舞,一片歌来一片情”这句广告词,燕舞成为了当时国内知名度最高的音响品牌之一。广告片中的这位年轻人叫苗海忠,当年才19岁,是北京市体育职业高中的学生,中央电视台招广告演员,他去了,2000多人中间,选出了15个人,其中就有他。这首《燕舞之歌》是他和铁路文工团的老师一同创作的,至于旋律,是受门铃声音的启发,不信?你们再哼哼……
录音机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大件儿之一
毫不夸张地说,在80年代中国,如果你自诩为是一位赶时髦的潮人,除了蛤蟆镜喇叭裤,如果没有一台“卡带式录音机”作为标配,那简直就不好意思出门见人。而且,卡带录音机也有着三六九等的地位认知,单卡录音机那是入门级,家庭自娱自乐够使,双卡四喇叭才是标配。究其原因,并非单卡录音机的外观不够大气时髦那么简单,而更多的是出于一个更实用更朴素的考虑:录,磁,带!
“啊,磁带”,相信很多人此刻内心都在感慨唏嘘。出生于祖国七八十年代的那一拨儿人,可谓对磁带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回忆。邓丽君、罗大佑、李谷一、程琳、迟志强、孙国庆、费翔、崔健、黑豹、小虎队、叶倩文、草蜢、达明一派、童安格、苏芮、王杰、谭咏麟……这个名单可以继续开列下去,当音乐磁带开头“呲啦呲啦”的声音响起(尤其是盗版磁带),简直就是车库摇滚的Lo-Fi味道啊。更重要的是,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能买得起原版磁带的还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扒带子”的方式,得到他(她)心爱的音乐的。于是,双卡录音机成为了一个“集线器”般的神存在,只要有它的地方,人就会自然聚拢过来,无形当中,磁带+双卡录音机,构成了那个年代的一种神秘社交——通过借录磁带,结识了更多的人,通过一借一还,建立起信任,通过录磁带,有了把妹的十足理由……
呵呵,老崔当年的《梦中的倾诉》,很清新
几种流行的空白磁带
在当时,市面上流行的空白磁带有很多,但品质有保证的还是以TDK、飞利浦和SONY为主。当然,有了好的空白带,还得有过硬的录音机才行,说实话,开头提到的燕舞收录机,整体质量实在太差,不论做工还是音效,只是仿了一个壳子(比如燕舞的L1500,仿的就是日本的夏普GF-777),扒出来的带子自然差强人意。当时质量好的录音机基本被三洋、夏普、飞利浦这些牌子占据了,但在我的记忆中,普通家庭能够拥有这些牌子录音机的还是少数,当时能买起日本及欧洲电器的,其中一部分是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援外非洲”回国添置家电的公派人员,以及在一些被用于“办公用途”的机关事业单位。
1964年11月,飞利浦推出了录音播放两用机Carry-Corder 150
实际上,早在1962年,飞利浦公司就发明了用于存储声音的紧凑型磁带,并于次年8月的柏林广播器材展上第一次将其引入欧洲市场。1964年11月,飞利浦以“Norelco”为品牌在在美国推出了卡式录音带和对应的录音播放两用机Carry-Corder 150,并注册了英文商标“Compact Cassette”。而国人对于磁带的普遍认知紧紧伴随着改革开放,虽然较西方晚了不少,但也的确是中国特色的记忆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打口带”的出现,又把磁带的市场热潮推向了一个更具回味的层面。这些西方市场上积压的音像制品虽然以“打口”作废的形式作为塑料垃圾出口,但对于音乐文化相对闭塞的国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因为在这些打口带中,古典、蓝调、灵魂乐、爵士、摇滚几乎无所不包,对于一个生活在音像制品出版和进口审查很严格国家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垃圾”简直成为了他们的音乐启蒙教材。
打口时代:可谓一代人的音乐启蒙
熟悉那段经历的人都知道,挑选打口带是一个技术活儿:有些打得太深,完全无法修复;你必须挑选那些可以修复的,比如磁带只是单层被打断的,或者缺少了磁头棉垫的——你只需用胶带纸贴好,或找到替换磁头棉垫即可。于是,有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一帮年轻人叼着烟,抿着啤酒,在忙着手头的活儿……这甚至一度成为了一门生意。
磁带录音机的磁头,左边为消音磁头,中间的为放音及录音磁头,右边为压带轮
伴随着打口带,一种新型的播放设备出现了,那就是随身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Walkman。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国人终于开始和世界接轨了:大家都默默地戴上了耳机,独自沉浸在音乐的自我世界中。
SONY的一款随身听
时间:80年代至90年代中 标配:磁带(打口带)+双卡录音机+Walkman
当我们还来不及按下录音机快进、快倒、复制键的时候,这个时代的技术进步似乎已经急不可待了。你依然可以听你爱听的音乐,只不过,它的格式和介质都发生了变化。磁性涂层的聚酯类塑料胶片(磁带)迅速衰退,MP3——一个新的数字音频编码的主流时代到来了。
等一下……难道我遗漏了什么吗?在鲜活的记忆中,明明觉得卡带还在眼前,但冷静下来才发觉,它们已经默默地躺在房间的某个角落,积满了厚厚的灰尘。我甚至怀疑,即便是在有录音机的情况下,那些我当年珍藏的卡带是否已经消磁,虽然我脑中还有因录音机缠带、用铅笔转动磁带轮轴的记忆细节,但我知道,磁带正如同录像带一般,已经进入了历史的坟场。即便仍旧有人出于怀旧或其他的原因在使用磁带,但它俨然已经不再是时代的主流。
某种意义上,大众的听觉历史已经从一个磁性涂层胶片的时代,步入了基于数字化的“有损压缩”的时代。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直到整个90年代后期,MP3开始在因特网上蓬勃发展。MP3的流行主要得益于如Nullsoft在1997年发布的Winamp和1999年发布的Napster,这样的公司和软件包的成功,使得普通用户可以很容易地播放、制作、共享和收集MP3文件。
2004年在北京中关村海龙大厦外边,销售人员手举着Mp3优惠销售的广告牌招揽顾客,可见当时竞争之激烈。
得益于互联网的兴起,MP3迅速占领了市场,乔布斯用iPod扳倒了当时的数码巨人——索尼Walkman,而国产MP3品牌也迎来了自己最为黄金的时代,在2003年到2006年期间,MP3随身听市场总量以每年近乎200%的增长速度迅速扩大。更为重要的是,MP3颠覆了传统音乐产业:网络上几乎能找到所有在过去几十年中流行的歌手作品,即便有遗漏,也总有热心网友不断地上传以供免费下载。
在当时流行一个说法,“上大学,配三件”,即电脑,手机和MP3。可见,在千禧年之初,你虽然仍然可以在街上看到携带CD随身听的年轻人,但小巧、时尚的MP3显然逐渐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发烧友在意的问题,诸如“交响乐团低音部的声响会出现在哪个物理位置”的问题,显然并非普通大众在意的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免费,轻便,易获取。
与此相伴的,还有一个当年火到爆的新业务:手机彩铃!自MP3刚开始流行的年代起,唱片公司和音乐人一开始都不愿意承认,曾经动辄一张唱片销量上百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了制止互联网上的盗版音乐,唱片公司曾开发了一种加密格式,使得下载的音乐只能付费后才可以播放。这种想法逐渐演变成各种各样的“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简称DRM)技术。但最终,昔日红火的唱片公司,最后都不得不靠销售音乐彩铃为生:
还记得手机彩铃吗?中国移动当年可谓“功不可没”
2007年,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发表声明(web.archive.org/web/20080107121341/http://www.apple.com/hotnews/thoughtsonmusic/),公开要求唱片公司“彻底抛弃DRM”,因为他意识到,互联网时代下根本无法防止盗版。两年后,苹果公司宣布,它的音乐商店iTunes出售的所有音乐都不带有DRM。
更为重要的是,和80年代用双卡四喇叭录音机轰炸周围人的情景相比,这是一个相对“内向静默”的时代,人们戴着耳机,没有了磁带和录音机,原有意义上的社交消失了,改头换面的是更为便捷的社交软件工具。人们可以在贴吧、兴趣小组和论坛上找到与自己音乐喜好相同的人。
于是,在互联网首要的逻辑中,线上生存优先于线下社交,或者说,线下社交是一种线上的副产品,它不再作为一种非互联网背景、卡带时期的强社交出现了。不过,人们依旧在享受和消费着音乐。直到2007年1月9日,乔布斯远在大洋彼岸发布他的第一代iPhone的时候,MP3的穷途末路就开始显现了。
时间:90年代末至2007年 标配:MP3播放器+耳机+手机彩铃
如果说iPod是在挑战索尼已经建立几十年之久的数码音乐体系,它的出现带动了整个MP3市场的发展的话,iPhone则成为了MP3的终结者——人们发现,在电话功能之外,智能手机完全可以满足他们对于听音乐上的需求。
第一代iPhone看着憨头憨脑的
和播放硬件同步的,是势不可挡的互联网。从当年死贵死贵的“拨号上网”到宽带的逐步普及,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在2008年就已经超过了美国(当然了,人口基数在这儿摆着……),到去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
也是在这一时期,各类音乐应用平台纷纷出现。酷狗,百度,QQ,网易,虾米……《南方周末》去年在一篇“数字音乐版权的'战国时期’”中写道,“……以前大家活在心照不宣的盗版中,谁也不比谁高尚多少。如今一部分音乐先正版了起来,版权却并未因此更得到尊重。”当然,音乐版权这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前文中的DRM、音乐人、唱片公司、互联网等方方面面,在此就不展开论述了。
但对于中国的用户来说,的确也面临着一个由版权带来的困扰,那就是,常常需要下载好几个音乐App才可以较为全面地获取到想要听的音乐,因为很多歌曲经常由于版权的问题纷纷下架。美国的密码学学者、信息安全专家曾经表示防止数字拷贝行为是无用的,并且声称这是不可能的任务。他说:“娱乐界尝试做的一切都是在用科技违反自然规律。他们需要一种途径使复制足够困难以保护他们现有的产业。但是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无论怎样,这场有关数字音乐版权的战争还将继续下去。
不过,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年轻人戴耳机听音乐的比例也大幅攀升。相信你会经常在地铁、公交上看到戴着各式各样耳机的“套中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有11亿年轻人面临着由不安全的用耳习惯导致的听力损失风险,4300多万12-35 岁的人存在各种原因引起的残疾性听力损失。这其中,在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里,近半数的人在用智能手机等个人音频设备收听时开的音量大到了不安全的程度。耳朵不好使了,听什么都不灵。不信,和你身边的朋友聊几句,对方的回答经常是:“什么?”
我们的听觉记忆就如同耳朵不太灵了一样,似乎总有一些还“没有听到的声音”——是的,那些黑胶、CD,甚至磁带还未消失,或许人们还会在家庭聚会、酒吧、舞厅等地方听到它们,但这些声音的命运,就如同滋啦滋啦的磁带滚过,慢慢在技术的革新中“消磁”,而代替它们的,则以MP3的形式进入了我们的耳膜。
时间:2007年至今 标配:智能手机+音乐APP
2016.04.29 晓丹 阅读 3979 俺这个年代的音乐发烧友,应该都听过磁带。在俺的所谓‘发烧’历程中,头几年只有磁带相伴。许多曲目第一次聆听时的美妙感受都是磁带带给俺的。磁带给了俺太多的快乐。
|
相关文章
站内评论
|
最近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