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大都市
此次我华夏大地突发肺炎疫情,把武汉推到了战火一线,也让大家认识了这个英雄城市。假如询问大家,目前我国发展最好的大都市是哪几个?想必都会说“北上广深”。但如果这个问题放到一百年前,时人的回答一定是“上海、武汉”。
上海就不用多说了,黄浦江畔长江口旁、东海之滨靠近日韩的地理优势得天独厚。作为首批通商开岸的城市,近代化起步最早速度最快,在全国一骑绝尘。而长江中游的内陆城市武汉,何以与之并列?凭得是这个人——张之洞。
(二)张之洞其人:与武汉互相成就
提起张之洞,想必大家首先浮现的是晚清四大名臣、洋务运动、汉阳铁厂等关键词。一点没错,这正是张之洞光辉的称号。今天我们从武汉的角度切进去,着重聊下他与武汉互相成就的那些事。(笔者注:严格来说,当时不能称武汉,1927年后有“武汉”一词。为方便叙述故称武汉,下文同)
张之洞,字孝达,别称“张香帅”,1837年出生在现在的河北省南皮县。这个孩子从小就聪慧过人喜好读书。1863年,26岁的他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翰林院,开始了自己46年的仕途生涯。
张之洞务实好学在官场上屡屡升迁,曾担任过山西巡抚(今山西等地)、两广总督(今广东、广西等地)、两江总督(今江苏、安徽、江西、上海等地)和湖广总督(今湖南、湖北等地),作为地方实权派的“张香帅”可以说主政过大半个清朝,但他的高光时刻还是跟湖广联系到了一起。
(三)从广州铁厂到汉阳铁厂
世人都熟知张之洞在武汉建造了汉阳铁厂,却不知道他也在广州也办了铁厂,这事还得从中法战争说起。1883年张之洞从山西巡抚调任两广总督,抵抗从越南来犯的法国侵略军。张之洞派遣老将冯子材等人积极战斗,最终大败法军。不过由于清政府腐朽,我们在战场上赢了,却在谈判场上输了。两国签订了和约,法国不胜而胜。
法军强大的船舰利炮深深刺激了张之洞,当时清朝的重工业基础几乎为零,这位新到任的两广总督打算在广东开设铁厂、枪炮厂,以加强军备力量。就在他准备大施拳脚之际,1889年8月,朝廷一纸命令将其调离广州,去到武昌任湖广总督。
原因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简单提下两点:一来是让其负责修建“卢汉铁路”,二来也有北上制衡当时如日中天的直隶总督李鸿章之意。但无论怎样,武汉人民都应该感谢这个调任,不然汉阳铁厂就变成了广州铁厂,“上海、武汉”就变成了“上海、广州”。
辖区变了心却没变,随着张之洞坐船北上,主政地点也从珠江流域换到了长江流域,原定从英国购买炼铁设备运到广州的终点也北上换到了武汉。
谁也想不到,从1889年12月在武昌下船到1907年9月进京任职,除去中间短暂出任两江总督,张之洞在武汉整整待了17年。而这正是张之洞大展宏图的17年,也是武汉走上近代化快车道的17年。
张之洞简单熟悉湖广政务后,便迅速着手开办铁厂。我们知道,地理学上的工厂选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河流水源、交通出行、消费市场、风向地势等等。众多周知,辽宁鞍山钢铁厂具有接近原料、燃料产地的优势;上海宝山钢铁厂具有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的优势。
张之洞沿江上下奔波百里考察选址后,并没有敲定富含铁矿的黄石,而是出人意料定在了汉阳。那个年代交通运输并不发达,为何不就近设在铁矿附近?就在大家疑惑不解时,张之洞给出自己选址汉阳的解释:长江汉江交汇处,水运交通便利;大城市方便聘用人才;其他辅助性工厂如兵工厂位于武汉,便于管理。
解决了选址问题,还要启动资金。根据初步估计,兴办汉阳铁厂至少需要246万两白银,不断追加下,后期实际耗费的白银竟然达到了560万两。清末内忧外患,还有诸如“慈禧过生日”这种额外支出,国库并不殷实,最终朝廷只拨出了200万两。
剩下的空缺,全凭这位湖广总督发挥人格魅力自己想办法。他向日本贷款300万两,又从“老东家”两广地区弄来13万两,总之东拼西凑勉强够铁厂生产使用。诸如施工建设、管理扯皮等小问题,都不值一提。张之洞以强大的意志力最终排除万难,成功架炉开工。
1894年6月28日,汉阳铁厂1号高炉生火开炼,张之洞监工视察了整整一周,足见其喜悦之情。但缺少工业基础和生产经验的汉阳铁厂,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
此后还经历了冶炼技术不匹配、矿石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幸亏著名实业家盛宣怀及时加入,在他的周转努力下,最终汉阳铁厂步入正轨,投入积极生产。
此后张之洞还建立了织布局、纺织厂、枪炮厂等大量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缩小了与西方的差距。而对汉阳铁厂苦心孤诣的经营,只是张之洞对这个城市倾注心血的缩影。
(四)卢汉铁路与城市发展
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引起了海内外热议,被部分西方人盛誉为“清朝觉醒”的标志。与汉阳铁厂息息相关的,还有卢汉铁路的修建。
张之洞负责监修卢汉铁路的南段,即为黄河以南到汉口的部分。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优质钢材,刚投入生产的汉阳铁厂自然成了首选。卢汉铁路全长1200余公里,而1000公里的钢材就是汉阳铁厂提供的。
我们现在很清楚铁路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例如河北省会石家庄、河南省会郑州都号称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但能在那个年代力排众议并竭尽全力兴建铁路,张之洞的眼光无疑是极为长远的。
卢汉铁路的修建,便利了汉口到京城以及沿线城市的交通,极大地促进了人员、物资的流通,也打破了江城仅依靠驿道、水运运输的格局,九省通衢的雏形也开始形成。
(五)奠定当下的城建规划
张之洞还对当时的武汉三镇作出了明确清晰的城市规划。武昌以教育优先,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是现在武汉大学的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汉阳以工业为主,其中包括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汉口主要发展商业,建立起许多便民的商贸市场。虽然现在武汉市区规划极为细致,但曾经定位大体与张之洞想法相符,张之洞早在晚清就奠定了城建规划。踌躇满志的他,将洋务报国的一腔热血全部喷洒在这里,张之洞被世人誉为“江城之父”。
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在张之洞英明的指挥和坚强的支持下,武汉三镇发展迅速,一跃成为第二大城市,“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由于当时仅次与上海,就像当时芝加哥仅次与纽约一样,又同为内陆城市,所以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还有说法称汉口为“东方芝加哥”,汉阳为 “东方匹兹堡”,武昌 “东方曼彻斯特”。不管“东方某某谋”,都与张之洞密不可分。
(六)兴与江城,亡于江城
张之洞的本意是在三镇大兴洋务,以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统治,但嘲讽的是,正是他精心治理的此地,推翻了300余年的大清王朝。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欧美各国早已走上了推翻封建王朝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洋务期间,张之洞注重发展教育大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大开近代化之风气的江城,同样涌动着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为以后逼迫清帝退位埋下了种子。
主政湖广期间,张之洞还注重用所造枪炮编练新军,史称湖北新军。由于参军的青年人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认知,且部队将官都比较开明,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党抓住机会在新军宣传主张发展成员,最终在1911年10月10日举行武昌首义。
“王师”变“义军”,苦心经营武汉近20载的张之洞自掘坟墓,他的大清王朝也被自己亲手打造的城市所埋葬。
虽然封建王朝被推翻了,但武汉的成就保留了。张之洞殚精竭虑地在三镇大兴实业、修建铁路、建造工厂、发展教育,为这座城市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而这些努力也没有白费,尽管晚清朽木难救,但仍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看,汉阳铁厂高耸入云的烟囱,不正是张之洞巍峨屹立的身影吗?
参考资料:《武汉历史地图集》《洋务运动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