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之父”—张之洞,武汉伢 你了解多少?
● 他生前入阁拜相,极尽荣宠 死后却遭遇从树碑塑像到身背“汉奸”、“卖国贼”骂名,甚至开棺暴尸的大起大落,如今又被人们献上“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先驱”、“武汉城市之父”等光环。 ● 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连毛泽东也说“不能忘记张之洞?
01—仕途亨通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因为是总督(帅),时人皆呼之"张香帅",香帅生于1837年,祖籍河北沧州南皮;他是晚清著名的汉族重臣,为晚清作出重要贡献,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出身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祖父都做过县令。他的父亲叫张锳,官至贵州知府。张之洞是一个少年天才,他在1852年即咸丰二年的时候通过了顺天府乡试,当时年仅16岁,而且是这一年顺天府乡试第一名,当时称之为“解元”。顺天是当时国家首都所在地,人才济济,能在顺天府考第一名,而且刚刚16岁,那是相当能引发“万人空巷”的大事。少时的张之洞也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当时“小神童”的代表人物。 清朝的贡院
中了解元的张之洞,并没有贸然的前去参加殿试。 他选择了蛰伏,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学识,为后来一飞冲天做准备。苍天从来都不会辜负有准备的人,张之洞多学的十二年并没有白费。 公元1863年,也就是咸丰二年,这一年张之洞已经二十七岁。距离他上一次参加科举已经过去十多年,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他终于继续接受国家的考验。 1863年张之洞再次参加全国会试。这次终于考上了。 而且这一考上还不得了,他的初试成绩是二甲第一名,相当于全国第四。按照当时的惯例,主考官将会试的前十名进呈皇帝,由皇帝最终确定名次。一般皇帝都不作改动,但在当时刚刚垂帘听政、年仅26岁的慈禧在殿试时破格提拔张之洞为一甲第三名,直接提名为探花。 大家可能不清楚,一甲第三和二甲第一虽然只有一名之差,但实际区别却非常大。 一方面,一甲三名备受全国关注,是“科举明星”,在士大夫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另一方面,状元、榜眼、探花,一甲前三名有“直通车”,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授修撰或编修的职位;二甲、三甲要经过考试后才能择优录用,三年后散馆才能授编修或检讨的职位。因此,一甲的升迁是很快的,因为全国瞩目,所以进入中央核心部门的概率很大。但是二甲就不行了,二甲很多到地方做知县或在中央做科长级公务员,一步一步往上走,入阁拜相的几率微乎其微。 他的科举与仕途,一路顺风顺水,自15岁中解元,26岁点探花,然后入翰林,放学政,擢巡抚,升总督,屡任封疆,敭厉中外。 晚岁又入内阁,掌军机,受顾命,卒谥文襄,一生可谓荣宠备至。
02—升迁路上的那些人儿 1、堂兄张万之 在张之洞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亲人对他影响颇深。首先是他的父亲张瑛。张之洞有一段时间曾跟随自己的父亲上城墙和太平天国作战,获得了一定的军事经验。可惜他的父亲张锳后来在与太平天国作战时去世了。 除了张锳之外,张之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亲属,也是晚清的风云人物,这个人就是张之万,张之洞的堂兄。张之万就更厉害了,他是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的状元。丁未科在历史上很有名,这一科考中的有李鸿章、郭嵩焘、沈桂芬等,能在这一科高中状元,其实力可想而知。张之万曾经做河南巡抚、礼部侍郎、闽浙总督,一直到光绪时期,都是朝堂重臣,深得慈禧信赖。后来,张之洞也考中了探花。 张之洞的成绩这么好,和张之万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堂兄在做表率激励他;张之洞做官40多年一帆风顺,和张之万关系密切,因为张之万是他很大的后台。 张之万和皇室关系非常好,他曾经做过道光皇帝几个儿子的老师。1884年,醇亲王奕譞出山,当时慈禧换掉了以恭亲王为核心的军机大臣班子,重新起用了一套人马,这套人马的领班大臣就是醇亲王。这是历史上有名的“甲申易枢”。可是张之万不害怕,他做了好几年恭亲王和醇亲王的老师,无论是谁当朝主事,都能和他们混得相当熟,这个也是后来张之洞做官做得非常顺利的原因,最上层有人照应他。 但客观说来,张之万对张之洞一生的影响不无弊端。 张之洞16岁就考上了举人,很早就可以踏上仕途。结果因为张之万的缘故,搞得之后十年都不大顺利。怎么回事呢? 首先是张之洞父亲去世,丁忧三年,三年未参加考试。到了1859年张之洞参加会试,结果很不幸地发现,这一届主考官里面有自己堂兄张之万。按照当时的法律要求,亲属做主考是要回避的。第二年,张之洞又参加朝廷特设的恩科会试,发现自己的堂兄居然还是主考官,结果又避考了一年。因为堂兄做主考的原因,张之洞多少耽误了自己的仕途。后来,他的堂兄到河南做署理巡抚(代理省长),张之洞才跟到河南开封做堂兄的幕僚,有了一定的发展。 2、姐夫和老师,也很牛! 除了父亲和堂兄,张之洞还有一个很牛的姐夫,此人叫鹿传霖,做过河南巡抚、江苏巡抚、两广总督,官至军机大臣。 鹿传霖 鹿传霖仕途也很顺,后来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以后,接受遗诏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宣统的父亲—摄政王载沣,还有一个就是鹿传霖,可见鹿传霖也是深得慈禧宠信的。张之万也好,鹿传霖也好,都成为对张之洞在中央有力的照应,张之洞在地方做的风生水起也跟这两人有很大的关系。 名师出高徒,张之洞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老师,这个老师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胡林翼。 胡林翼应该说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一样,是晚清中兴名臣。因为张之洞父亲在贵州做过知府,当时胡林翼也做知府,两个人是同事,关系很好,而且张之洞的父亲非常崇拜胡林翼,便让张之洞拜在胡林翼名下。 据说当胡林翼听说自己的弟子16岁就在顺天府乡试里考得第一名的时候,笑的几天合不拢嘴,张之洞以胡林翼为自己的楷模,到湖北做总督的时候曾专程到老师的祠堂里去祭拜,也为能在老师工作的地方建功立业而倍感自豪。
03—张之洞与李鸿章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意在民族生存危机中自强求富,然而,在顽固派和洋务派之间,甚至在洋务派内部各派系之间,都暗藏着激烈的权力斗争。李鸿章和张之洞这两位洋务重臣,亦深陷其中。 1903年5月14日,两江总督张之洞奉旨入京,在保定府与英军高官合影 张之洞出身清流,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在1883年至1885年间的中法战争中,张之洞切身感受到中国开办近代工业的紧迫性,战后便向清廷上书,提出“储人才”“制器械”“开地利”三项主张,于是,广东枪炮厂便应运而生。 基于造枪炮离不开钢铁,如果“仰给于人”势必成无米之炊,要实现“开辟利源”还必须有自己的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张之洞又办起了铁厂和织布局。 然而,一纸调令打乱了张之洞的部署。原来,李鸿章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日益壮大,变得财大气粗,他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创办了为数可观的洋务企业,成为满清王朝中根基最深厚的汉人力量,自然也成为大清朝当家人慈禧太后的心头隐忧。 由于湘军势力在左宗棠1885年去世后瓦解,清廷不愿意让李鸿章一家独大,便有意培植另一派势力与之抗衡,而两广总督张之洞就成为不二人选。1889年,张之洞被调往武汉任湖广总督。 在朝廷看来,此举有一石二鸟之妙,两广偏远无法就近监视,而两湖则利于朝廷控制;同时,调张之洞到武汉,还能制衡北洋大臣李鸿章。 这才有了张之洞与湖北后来的故事!
04—张之洞与武汉 张之洞是因为修卢汉铁路调到武昌的。1889年,他提出修卢汉铁路,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后,就被调任湖广总督,到武昌任职。 光绪十五年的一天,也就是1889年10月12日,总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温暖的日子。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交卸了总督篆。一番简单的打理后,27日,他登上了一艘名叫“粤秀”的轮船,从此离开了广州。 粤秀轮驶出珠江,进入大海。阳光下的海风湿润而柔和,让人沉醉。船上的张之洞或信步甲板闲看海上景色,或独守舱中阅读荆楚书籍,更或是找几个幕僚畅谈如何在他即将赴任的湖广总督位置上施展抱负,坐船从广州经由香港、上海,再入长江逆流而上,走下来用去了一个月零三天的时间,张之洞在这一趟的行船走水中几乎没有闲着。 粤秀轮抵达武昌司门口时,已是1889年11月25日。武汉业已走进了秋天深处,江上的风也已带着丝丝的寒意,冬天就在眼边。张之洞在湖北巡抚奎斌率领的各大衙门官员的迎接下,踏上了武昌的土地。 他抬腿从司门口上岸 武汉的命运因此改变! 1903年京汉铁路 张之洞下火车官员迎接场面 此时的武汉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新总督的到来,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但历史却向我们展示了它真实的情景:当踌躇满志的张之洞抬腿由司门口踏上岸时,武汉便注定了它命运的改变。 张之洞在湖北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1837年秋天出生的张之洞到武昌府做总督时业已52岁。这是一个人的人生最成熟的岁月。历经了清流党的高谈阔论,历经了山西巡抚的兴革岁月,历经了两广总督的对法作战,阅历早已促使张之洞由一个空谈者成为一个实干家。武汉这个潜力无限的场地便成为他的收功之地。 张之洞督鄂十九年,他成就了武汉,而武汉也成就了张之洞 在武汉开办了炼铁厂,为武汉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作出了最初的奠定; 在武汉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使武汉成为九省通衢之城; 在武汉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厂,“汉阳造”曾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武器; 在武汉大修堤防,使武汉拥有今天这样的城市规模;张之洞在武汉大办教育,使得武昌的办学之风一时兴起,今天的武昌因了当年的雄厚根基而成为大学林立之地! 1958年大炼钢铁 张之洞上任伊始就是大手笔,他要大炼钢铁。当然他的大炼钢铁不同于我们后来58年那阵子的搞法,那个搞法太奇葩:在自家院子里砌一黄泥炉就能拉开架势"炼钢",结果尽炼出些废柴……我想香帅要是泉下有知,一定大摇其头:"太任性!脑残!抽风!…"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汉阳铁厂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他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条铁路大动脉——京汉铁路的南线建设总指挥。建铁路要铺铁轨吧?光这一项需要的钢铁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另外,制机器、造枪炮、造船舶…洋务运动的这些事业离开钢铁都无从谈起。所以,他首先牵钢铁这个牛鼻子,铁厂的建设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 在他来武汉第四年即1893年,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集冶铁、炼钢、轧钢于一身的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雄起在了汉阳龟山北麓。 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 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 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 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 汉阳铁厂老照片 1911年外国人远眺汉阳铁厂 到1910年,钢铁产量为17万吨,这个数字几乎也就是当时整个大清的全部钢铁产量,也几乎和当时大清全年钢铁的进口总量平分秋色。而全长1214公里的京汉铁路,它所用的铁轨有1000公里都是汉阳铁厂的产品。 还在服役的百年老钢轨 近几年相继有媒体报料,在陕西、四川等地的铁路都发现有仍在服役的上个世纪初汉阳铁厂产的钢轨,可见汉阳铁厂的产品质量还是杠杠的。 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 起初,接替张之洞继任两广总督的是李鸿章的长兄李瀚章,他对洋务不感兴趣,可李鸿章对初见雏形的枪炮厂垂涎许久。他不愿看到张之洞因为拥有枪炮厂而壮大起来与自己抗衡,更何况这家枪炮厂购置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德国克虏伯机器,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式小口径步枪和新式快炮。 于是李鸿章率先奏请朝廷将枪炮厂移至天津、通州,“由直隶督臣派员就近经理”。支持张之洞的醇亲王奕譞立刻向张之洞通报,由张出面要求将枪炮厂移至湖北,并要求“所有机器后半价值,仍应由粤省先行垫付。” 李鸿章兄长看迁移不可逆转,便在经费上大做文章,百般抵赖拖延。以致将近一年后,厂址才最终定在汉阳。 1890年汉阳枪炮厂成立,4年后机器安装完毕。 汉阳枪炮厂向德国力拂机器厂订购制造各种炮架和克虏伯炮弹的机器,每年能生产6-12厘米口径大炮的炮架、炮车100套,炮弹100颗;定购了小口径枪弹机器一套,每日生产枪弹25,000枚,共计投入白银278,000余两。 至1894年11月,张之洞又增开炮弹、炮架、枪弹等三厂,花去白银约149,000余两,后来在枪炮的更新换代、机器改造、无烟火药厂等项目上又花去数万两,共计458,000余两。 张之洞筹集这笔款项颇为不易,因为他深知朝廷给予的拨款肯定不够,只能依靠广东官绅、盐商的捐款和加收湖北当地税收以备工厂使用。由于张之洞的多方筹款,枪炮厂每年的实际收入远远不止30万两。 随着分厂越开越多,厂名已非“枪炮”二字所能包括,张之洞于1904年改名为湖北兵工厂。 从此,“汉阳造”成为中国近代以来军工及军事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名词之一。到军阀混战和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大量使用的武器就是“汉阳造”,即由湖北兵工厂制造。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曾记否,汉阳步枪在八年抗日战争都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与制度创新 据统计,张之洞督鄂期间,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设,75%是按张之洞设。明确标示出张之洞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新机构的设置,既是张之洞锐意创新的标志,也是张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会生产力、民族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倾向革命的士兵,最终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 张之洞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当时风气虽开,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张之洞极力倡导,将自己的数位子孙都送往日本留学。 学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 总督衙门有一挑水人听人说今天总督接风的是留学生某某,挑水人说:“这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啊!” 张之洞对学生宠爱异常,凡是学生与官吏发生争执或纠纷,张之洞往往偏袒学生一方。注意,那时候的留学生可不是1/4回国,3/4滞留。可以想象武汉当时的风气! 张之洞还是六君子之一杨锐的老师 张之洞创办新军(曾记否,双十节,武昌起义!楚望台!)回任湖广前夕,曾奏准将已经练成的江南自强军护军前营五百人调往湖北,“教习洋操,以开风气”。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张之洞在省城东门外卓刀泉创建农务学堂。 1900年正式开学,聘请美国农学教习2人指导研究农桑畜牧之学。 1906年,农务学堂校址迁移到武胜门外多宝庵地方(今湖北大学校园),开设 高等正科,改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并附设实验场。这是湖北最早的 近代农业学堂和现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还在湖北铁政局内创建工艺学堂。课程有汽机、车床、绘图、竹器、洋脂、玻璃各项制造工艺。 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 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矿务学堂(1892)、自强学堂(1893)、湖北武备学堂(1897)、湖北农务学堂(1898)、湖北工艺学堂(1898)、湖北师范学堂(1902)、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女子师范学堂(1906)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 有一首学堂歌引人注目:“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派出洋,学外帮,各省官费数湖广;湖北省,秉众长,四百余人东西洋。” 它形象地概括了当年武汉教育界的兴盛。 “在近代以前,湖北传统教育的发展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 到了近代,武汉教育在张之洞主导下,实现了一次崛起,清末武汉教育地位的上升,为现代武汉成为华中乃至全国重要的教育、科技中心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武汉地区许多著名的大中专学校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张之洞,比如武汉大学,前身就是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 著名史学家皮明庥这样评价张之洞对武汉教育的贡献。 武昌实验小学,原两湖书院所在地,门前被称为“气节树”的老槐树,苍劲挺拔,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宅院隐映其间,临江大门木柱上,写有张之洞所撰门联:高文大册者鸿烈,冰壶玉衡悬清秋。这里就是当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书院,名扬全国,谭嗣同、黄兴、唐才常等名人都是两湖书院的学生。 两湖书院旧址 1927年后,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设于此 图为该校 学生合影 1906年张之洞在原两湖书院旧址上办湖北两湖师范学堂附属小学; 张公提与张之洞 光绪三十年,也就是1904年,来汉已经五年的张之洞在修好武昌南北两条长堤之后,决定修建汉口的后湖长堤。 那时的汉口,始终受后湖水患威胁。 汉口堡之外的大片土地,夏天汛期来时白浪滔天,冬季水退之后泥泞没胫,十分让汉口人头疼。张之洞为修此堤成立了工程处。当时的德国领事馆心血来潮,想让德国商人来承包修堤工程,张之洞闻之,断然拒绝。 他大笔一挥道:“此项堤工,极关重要,湖北当自行筹办,毋庸德商干预。”张之洞派江汉关道员桑宝为总办,又请了曾经留学日本的监利人张学溪为负责人。 据说他们在后湖中搭了一个高台,张之洞站在台上,用望远镜四下一望,扬手指定,上到哪里,下达哪里,中间经由何处。大堤的走向就这样确定了下来。根据张之洞手指之处,规划和测量路线。 整个工程从开始到结束,只写了四个呈文。一是请款,二是申报开工,三是送决算,四是报告结束。干净利索得让人有些讶异。 后湖大堤实际上是两道。一道长堤,一道横堤。 长堤以牛湖广佛寺即现在的堤角为起点,向西北越过岱家山,在此转一个九十度大弯,折向西南,经姑嫂树,至禁口止,共27华里;横堤则以皇经堂为起点,由南而北,经长丰垸旧堤至禁口与长堤相连,长7华里。 全堤长34华里,高以铁路路基为标准,堤面宽二至三丈,堤根宽六至八丈。除了民工分段承包外,当时驻在汉口的军人也参加了这一工程,这做派跟现在差不多。 有意思的是,张之洞因要修建长堤,便觉得汉口堡再留下已然无用,既不挡水,又无利交通,于是便将汉口堡拆除,拿了当年修堡的墙砖作修堤之用,实在是有经济头脑。这道堤,共花银子80万两,法商立兴洋行买办刘歆生捐出50万两。 堤修好后,涸出大片土地,刘歆生几乎购买了其中四分之一的土地。他因此而暴发起来,成为武汉最大的地皮大王。因为这个,他曾经豪迈地对清亡后第一任都督黎元洪说:“都督,你创建了民国,我创造了汉口。”口气是如何之大。 后湖大堤不仅挡出了随时威胁汉口的水患,同时也将汉口的面积扩大了几十倍,它将汉口真正变成了一个大汉口。人们后来为了纪念张之洞,在堤边修过一座张公祠,又将长堤称为张公堤,将横堤称为张公横堤。 1931年的大水将张公祠冲得无影无踪,但张公堤却一直屹立到今天,历经百年,依然守卫着汉口。 张公堤现在依然是汉口一道重要的堤防,堤上甚至遗留着五座不知道哪个年代修建的碉堡。碉堡上的枪眼历历在目,虽然它的四周已经一派平和,碉堡却仍然披挂着它满身的沧桑。 张公堤 来武汉履职湖广总督那一年,他52岁;我们说晚清四大名臣或者说清末的四位实力派大咖这时都已次第登场,不过相对于曾、左、李三大咖,此时的张香帅,星光并不算耀眼。 还好不要紧,有武汉这么一个舞台来成就他,当然他也成就了武汉。因武汉而有了四大名臣头衔的他,给予武汉的回馈也是丰厚的:他的到来使武汉一跃成为洋务运动的后期中心之一,并成为此后晚清民国不折不扣的一线城市。 从1889年督鄂到1907年离任,张之洞在湖广总督的位置上一待就是十九年,来的时候犹是壮年,离开时已是白发皤然的七旬老翁。十九年,足以让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也足以让一座城市跃到一种高度。 在人治时代,往往是人走政息,人走茶凉,幸运的是,张之洞待得足够长! 张之洞 督鄂年谱 1889年12月,52岁的张之洞从两广总督转任湖广总督。在湖北上任,同年到 达武汉。 1890年,张之洞开始在湖北筹建如汉阳铁厂、汉阳枪炮厂等工厂,创建两湖 书院。 1891年,织布厂、铁厂开工兴建,设方言商务学堂、湖北舆图总局。 1892年,派工匠赴比利时炼钢厂学习,引进美国棉籽。 1893年,炼铁厂工程竣工,设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 1894年,炼钢厂开炉。 1895年,筹练自强军,扩充湖北枪炮厂,设官钱局以及创设武备学堂。 1897年,芦汉(京汉)铁路借用比利时款项,纺纱局建成,筹设农务学堂。 1898年,创设汉口商务公所、制麻局,撰《劝学篇》,派学生游学日本。 1899年,修武昌南北江堤,设农务局。 1901年,设学务处综理湖北全省学堂事务。 1902年,改两湖书院为两湖大学堂,自强学堂为文普通学堂,武备学堂为武 高等学堂,设武普通学堂,创建湖北师范学堂。 1904年,筹备粤汉鄂省铁路赎款,建两湖劝业场。改枪炮厂为湖北兵工厂。 1905年,京汉铁路建成,筹设川汉铁路于武昌。 1906年,开办湖北印刷局。 1907年,离任赴京任大学士。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病逝,享年72岁,翌年归葬其家乡河北南皮。
05—离开武汉后 1907年夏,在张之洞任湖广总督19年后,奉旨进京,离开了武汉。这一年,他已经71岁了。当年以壮年之身来汉赴任的张之洞以一个风烛残年的老者姿态告别了武汉,也告别了他一生中的辉煌。 在北京,虽然张之洞的权更大,位更高,但他却不可能再有所作为。 光绪皇帝和慈禧相继去世,宫廷内部斗争日益激烈,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崩溃的前景似乎已经可以看到。张之洞满心忧患也满心悲凉,却无能为力。 两年后的夏天也就是1909年,他也撒手而去。 再一个两年时间到来时,清王朝三百多年的江山也成为历史,终结它的第一枪就响在张之洞督鄂的首府武昌。张之洞全心全意地忠于这个王朝,为他废寝忘食,为他呕心沥血,为他惨淡经营。但却正是他的开放和改革,替这个腐朽王朝挖下了一个埋葬它的深坑。历史就是这样毫不留情。 张之洞离开武汉后,他的门生们出于对他的思慕,纷然兴建纪念性楼堂,以追忆张之洞在汉之政绩。 文界人士筹款在黄鹄山(即现在的蛇山头)修建风度楼,军界人士则集资在蛇山尾部修建抱冰堂。 报冰堂今影 据说远在北京的张之洞闻说此事,立即去信阻止,信中说:“……将一切兴作停止。点缀名胜,眺览江山,大是佳事,何必为区区一迂儒病翁乎。”但张的门生幕僚们并未在意张之洞的指示,依然施工,做成了他们想要做的纪念物。张之洞也只有默认。 风度楼修成后,张之洞觉得楼名不好,便用《晋书刘弘传》中“恢宏奥略,镇绥南海”的语意,改名为“奥略楼”。以张之洞的意思是“此楼关系全省形势,不可以一人专之,务宜改换匾额,鄙人即当书寄”。张之洞也真有学问,这个楼名显然比先前的风度楼要典雅和意深。 不久,由张之洞亲笔书写的匾额“奥略楼”三个字又挂了出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游客都将奥略楼当作了黄鹤楼。 1955年,武汉因修长江大桥,毫不犹豫地将奥略楼拆除一尽。 现在想来,实在可惜…… 奥略楼 武汉军界在蛇山东端依山修建的抱冰堂也如期完工。“抱冰堂”原是张之洞读书堂的名字。张之洞当年将自己的读书堂叫此名是取《吴越春秋》中越王勾践“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的刻苦自砺以成大业、以振邦家之意。晚岁的张之洞为自己起名“抱冰老人”。 抱冰堂是传统的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物,有回廊环绕,雕梁画栋,风格卓然。抱冰堂留存了许多年,它犹如历史的见证,提醒着人们勿忘前人之开拓,勿忘张之洞。目前旧的抱冰堂业已不在,一座崭新的抱冰堂成为张之洞纪念馆立在那里。 新屋虽好,显得隆重,但却没了时间,没了风雨的痕迹,便找不见那份沧桑,亦闻不到张之洞的气息,令人不免生出若有所失的怅然。
06 — 生前身后名 俗话说,盖棺定论。 张之洞死后声名沉浮巨变却违背了这个常理。 散见史籍中的对张之洞的褒贬争议,既有意真的赞美,有善意的调侃,也有恶意的攻击。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去世,两天后清廷即颁布上谕,称赞他“公忠体国,廉政无私”、“提倡新政,利国便民”,赐谥号“文襄”。 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上记述,“(张之洞)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未增一亩”,另据《张文襄公幕府纪闻》,“(张之洞)极力为国富强,及其身殁,负债累累不能偿,全家八十余口无以为生。” 1910年,清官张之洞安葬于家乡河北南皮双庙村,张氏墓园,“白花如雪,挽联似林”。 武昌城打响的首义枪声宣告了清王朝和封建帝制的终结。 富于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是,清朝遗老严厉指责早已入土的张之洞,“追原祸始,张文襄优容新进,设厂制造,徒资逆用,以演成今日之惨剧”。 张之洞的学生张继煦在《张文襄公治鄂记》中为恩师辩护:“武汉所以成为重镇,实公(指张之洞)二十年缔造之力也……(革命)以是之故,能成大功,为公所不及料,种豆得瓜。” 也有遗老替他感慨:“藩篱既决,人心益嚣……挽回无术……此之洞所不及料也。呜呼,岂非天哉!” 不言革命,但他是个“大革命家” 民国初年,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人物,得到了世人的尊重。 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肯定张之洞的实业自强努力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人才和思想等基础。用武汉市社会科学院近代史专家皮明庥研究员的话说:“张之洞作为清廷重臣,他不会革命,但他创造了革命的条件。” 在民国初年的乱世中,张之洞的墓始终无恙。河北当地的研究资料称,兵匪强盗曾多次光顾张氏墓地,将守墓的高玉堂一家绑在树上,逼他交出财宝,张家坟场的一些坟墓多次被盗,但一直无人惊扰张之洞安葬之处。 北伐战争期间,国民军一支部队经过双庙村,一个湖北籍的连长,带着全连士兵到张之洞坟前鞠躬致祭。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强调:“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湖北的工业基础,如汉阳铁厂、纺织厂、兵工厂、京汉铁路,都是张之洞带头办的。”毛泽东在不同场合的这些讲话,肯定了在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创始方面,张之洞功不可没。 死后多年,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 张之洞被妖魔化,从洋务运动重新被定性开始。 上世纪50年代,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两本书中全面否定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观点,占了统治地位。1956年,牟安世的《洋务运动》中指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作为晚期洋务运动的代表,张之洞被扣上了“汉奸”、“卖国贼”的帽子。 南皮县志记载,1966年秋,南皮中学“造反派总部”组织挖掘张之洞坟墓……“造反派”开棺倾尸。 当人们挖开张之洞的坟墓后,都觉得很惊奇,他们说:“张之洞就像活着一样躺在那里,口含明珠,胡子在胸前飘着,身上披着很多彩被。” 随葬品种的珍贵文物有怀表、梳子、砚台、金银、字画,虽然衣服氧化成布片,但不影响张之洞尸身的完好以及看起来很有威严的样子。 不过丧心病狂的人们将他妻子的尸身丢在一边,鞭尸侮辱,他们将这两个人的尸首倒吊在外面让风吹日晒,一会将尸体扶起来靠在墙上。 村民后来说:“看四爷尸骨很可怜”,有人拾起地上的破布给盖上,两个月后,那些人忘了这件事,村民才将张之洞夫妇的尸体重新拖到沟子里埋好。 令人痛心的是,南皮中学的前身,正是张之洞捐资兴办的慈恩学堂。 后来这段时期过去,又开始重找张之洞遗体,帮其建公园,建纪念馆但是都因为资金原因搁置,直到2007年才正式着手寻找张之洞的遗体并为其主持了安葬仪式,就葬在张之洞墓的原墓地址上。 在武汉,为纪念张之洞,中山公园于1934年建张公亭。该园吕学赶先生追忆,亭中原有张之洞半身石像,他亲眼目睹,“文革”中该像被人从四楼翻下摔碎。 1936年修于武昌的“张之洞路”,在1966年,被更名为“工农路”,1972年,又改为“紫阳路”。 武汉,在二十世纪初即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成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大都市,主要得益于张之洞18年治鄂的贡献。 可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武汉人不敢公开肯定张之洞……
07 — 伟人看张之洞 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孙中山1912年4月访问武汉时讲话 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纺织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毛泽东1965年在纪念范旭东逝世20周年大会上讲话 湖北的工业基础,如汉阳铁厂、兵工厂、纺织厂、京汉铁路都是张之洞带头办的。 ——毛泽东1958年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期间讲话 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疆吏若李鸿章、张之洞辈,亦稍稍和之。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盖当时之人,绝不承认欧美人除能制造、能测量、能驾驶、能操练之外,更有其他学问,而在译出新书中求之,亦确无他种学问可见。 ——摘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田一亩云。 ——摘自赵尔巽等撰《清史稿》 1889年张之洞到达武昌,可看作武汉工业化的开端。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威廉
我们不是伟人,也达不到伟人的高度 我们只知道,历史上有位伟人造就了“东方芝加哥” 因为他,我们才有了名副其实的大江、大湖、大武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