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产网 --中国房地产投融资信息第一门户 -www.juzhu.org-

房产新闻

合作动态

时事焦点

规划设计

新金融

财经视角

活动交流

在线咨询

/ - 搜文章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茶余饭后 >> 社科 >> 五十六个民族简史


五十六个民族简史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1、汉族

 

汉族,又称为汉人、华人,在历史上曾经自称“夏”、“华”、“华夏”,或被称作“秦人”、唐人、桃花石,是中国和新加坡的主体族群,占中国人口的90%以上,是狭义上的“中国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20 朝鲜族

 

朝鲜族又称高丽族、韩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其余散居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

朝鲜族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目前尚无定论。其中一种说法为中国商周时代的东夷移民与原土著居民组成,现大部为中国移民后裔,见箕子朝鲜,此说有中国早期史料佐证,朝鲜半岛的高丽、朝鲜两朝也常沿用中国史料以箕子为开化始祖。

当代的朝鲜族在16世纪基本形成。在这个形成过程中,朝鲜半岛北部的夫余、沃沮、东濊、鲜卑、高句丽人、渤海人、女真、契丹、汉族等东北亚民族也有一部分融合进韩族(新罗人)中。

 

文化

 

朝鲜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为阿尔泰语系的分支,也有人认为是借用一定比例外来词的孤立语系。朝鲜族在19世纪前以汉字为书写工具。(题外音:二战结束,朝韩分别建国后,北朝鲜彻底废除汉字在韩文字中的使用,朝鲜语全部采用朝鲜字母拼写。南韩也一度废除汉字)

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朝鲜族早期宗教流行图腾崇拜和始祖崇拜,信仰土谷神,后来形成檀君教、东学教等本民族宗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先后传入道教、佛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21 独龙族

 

独龙族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总人口7,431人(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世居地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的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集中居住地在独龙江乡。独龙族是中国较小的民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国大陆地区)中,人数仅多于塔塔尔、赫哲、高山和珞巴列第五十二大民族。

独龙族的先民与古代氐羌原始族群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古代氐羌原始族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说:“丽江路,蛮有入种,曰磨此、曰白、曰罗落、曰科闷、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卢、参错而居。”“撬”为“俅”字的同声异写,二十世纪五十年以前,俅(撬)族居住地区的河流称为俅江或俅地,贡山西部的独龙江上游则至今仍称俅江,元朝时期俅(撬)族正是居住在俅江流域一带,后来逐渐南移至下游的独龙江流域。

 

文化

 

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文面的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现有四分之一独龙族信仰天主教。

婚后每当妇女生一个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头牛或一件其他东西如铁锅、一把刀等表示感谢。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22 哈尼族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6大民族。云南是哈尼族世居地。

哈尼人的一支阿卡人(又称为雅尼人,阿卡的语义即是奴隶),在缅甸、老挝、泰国都有分布,缅甸、老挝称其为高族.

哈尼族可能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汉文史籍中,对哈尼族有“和夷”、“和蛮”、“和泥”、“离泥”、“倭泥”、“哈尼”、“斡泥”等称呼。

 

文化

 

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同彝语、拉祜语、傈僳语比较接近。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个方言,彼此差别较大,相互通话困难。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相信万物有灵,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23 景颇族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

 

文化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

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24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

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能够普查到的)的人口只有约3000人左右,还有超过60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因此,也有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错误说法。

藏文史籍《红史》等记载,早在松赞干布(617~650)时代,“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此后藏和珞巴两族人民的交往不断发展,17世纪以后受命于清代中央王朝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封赠、委派等方式,通过属下宗、貉组织对洛渝一些地区实行行政管理。19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把洛渝地区划归波密土王管辖。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墨脱宗、则拉岗(宗)和嗄卡骆卡等机构的官员头人还分别对达岗错、马尼岗和巴恰西仁等珞巴族居住区按例收取差税。

 

文化

 

珞巴族生活习俗受藏族影响较深,日常饮食及食品制作方法,基上与藏族农区相同。

珞巴族有自已的语言,没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珞巴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也有部分信仰藏传佛教。

珞巴族服饰独具特色。男子一般穿藏式氇氆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为套头式。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25 苗族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中国有苗族8,945,538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总人口的0.72%,为中国第五大民族。在越南名为赫蒙族(越南语:H'm?0?0ng)[3],人口78万7604人,列第8位。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文化

 

苗族人语言的统称为苗语,属于苗瑶语族的苗语支。苗语曾有文字,但已经失传。各地的苗语有不同的复杂程度,但简单来说,受汉文化影响愈大的地区,其语言的简化程度及汉字词使用的程度也愈高。

苗族人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滇东北次方言区和海外的苗族有一部分信仰基督教。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26 畲族

 

畲族,中国东南少数民族,中国大陆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数民族。畲族世居地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东和湖南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最为集中。

畲族是中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意为刀耕火种,指的是畬族的生产方式。我国做民族划分之后,统一称为“畲族”。

 

文化

 

畲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自已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畬语与炯奈语最接近,属于苗瑶语系苗语支.使用者仅有数千,是一种濒临消失的语言。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

宗教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27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起源于14世纪时期金帐汗国的的统治者——苏丹·穆罕默德·乌孜别克汗,《元史》上称月即别、月祖别。乌孜别克的含义是“自己的领袖”,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型,是过渡人种。现代乌孜别克人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和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孜别克族源于14世纪我国元朝时期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撒马尔罕、花剌子模、安集延、布哈拉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中原经商。明清之际,不少商人在新疆定居下来,形成了今天中国的乌孜别克族。

 

文化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乌孜别克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

乌兹别克妇女按传统习惯从结婚那天开始就必须戴上面纱,现在揭下面纱的妇女已经越来越多了。乌兹别克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还喜欢戴花帽。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28 裕固族

 

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世代以畜牧业为主,现有人口1.37万人(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布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和祁连山北段,即主要集中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为甘肃省特有世居民族。

裕固族与图瓦人是比较正宗与原始的突厥人。其先民源于鄂尔浑河流域,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袁纥(之后为回纥)。840年回纥亡国后,甘州回鹘的一支黄头回纥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祁连山与额济纳河一带,建立汗国,史称河西回纥,后被西夏击败。速不台西征.顺便平定裕固族。在元代他们受忽必烈派出的宗王统治,明代设曲先、斡端、安定、罕东四卫,在明代他们先后被赛德与阿勒坦汗打败。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元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明朝称为“撒里维吾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裕固族中说蒙古语的是黄黄番,说突厥语的是黑黄番)”,封大头目为七族黄番总管,把居住区一分为三,各部落置正副头目,头目以下有大圈头,以下有辅帮一人。我国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本民族自称“尧乎儿”、“西喇尧乎儿”。

 

文化

 

裕固族现在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也称尧呼尔语),主要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裕固族群众使用;一种是东部裕固语(也称恩格尔语),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部的群众使用;再一种就是汉语。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

裕固人信仰的是一种经改造的黄教,最大的特色是喇嘛可以结婚,完全与蒙藏地区的喇嘛不同,另外他们还残留男不婚女不嫁的习惯。他们与一般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不一样,仍信仰萨满教,他们的巫师名也赫哲,他们祭的神叫汗腾格里。每氏族也有自己的萨满,分黑白二种。

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

长袍和皮靴是裕固族的传统服饰。作为世居戈壁的游牧民族,其服饰用料取之于畜牧业本身,衣着式样简单,且耐寒、防沙等。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29 壮族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与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语言文化很相似,并称为僚人。

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译音“俚”字,实是壮语中对“蛇”的称呼)、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任用壮族有名望之人为土司管理本族。

 

文化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

壮族特色织物是壮锦。壮族传统服饰尚青黑,男装对襟,女装右衽。妇女的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裤子黑色宽肥,戴花纹图案的头巾。壮族受汉族影响较大,现在年轻人多着时装,妇女日常戴的头巾也常使用工业生产的印花毛巾,穿着自织土布的越来越少。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30 阿昌族

 

阿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缅甸也有少量分布,称曼达族,2000年统计全缅甸境内有35000人.

不同地区阿昌族的自称有所不同,如“蒙撒”、“衬撒”(户撒地区),“汉撒”、“峨昌”(梁河地区)等。在汉文史籍中,阿昌族曾被称为“峨昌”、“娥昌”、“莪昌”、“阿昌”、“萼昌”等。我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阿昌族。

阿昌族与中国古代的氐羌族群有渊源关系。唐宋时期,由南诏、大理政权统治;元代归属云南行省金齿宣抚司的镇西路、平缅路、柔远路等;明清时期由土司管理。

 

文化

 

阿昌族的语言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支的缅语群,其中又分为陇川、梁河、潞西3个方言。无文字,书面交流使用汉文。

阿昌族的宗教信仰有地区性的差异:户撒地区的阿昌族人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梁河地区的阿昌族则仍然保留原始宗教信仰,相信万物有灵。

阿昌族的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妇女一般穿红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用黑布裹包头,高达约 0.3米,包头顶端左侧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31 傣族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在泰国与老挝、越南称傣泐族。

傣族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族群,西汉称其先民为滇国,东汉称为“掸”,唐、宋称“ 金齿蛮”、“银齿蛮”、“绣面蛮”、绣脚,“白衣”等,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称“白夷”、“摆夷”、“百夷”。他们在宋朝曾有自己的国家,叫景龙国。国主叫叭真。版图至兰纳、老挝与越南西北。

 

文化

 

傣族说德宏傣语(傣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傣仂语)、红金傣语、金平傣语(傣端语)等多种傣语,都属于壮侗语系的台语支。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分为四种形式:在西双版纳等地通行的称为傣仂文,又称西双版纳傣文;在德宏等地通行的称为傣哪文,又称德宏傣文;在瑞丽﹑澜沧﹑耿马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使用的称为傣绷文;在金平使用的称为傣端文,又称金平傣文。这四种傣文都是从印度的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的,与老挝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

傣族妇女多数束发,着窄袖短衫和长筒裙,但在芒市等地婚前着短衫,束小围腰,婚后改为穿对襟短衫和黑色筒裙。男子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上着短衫,下穿长裤,冬天冷时披毛毯。过去傣族人有纹身的习俗。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32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

公元5世纪前,古鄂伦春人仍处于氏族社会时期,各氏族按照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沿水居住。史书记载的“沃沮”、“乌素固”、“靺鞨”、“钵室韦”等都与鄂伦春族有关。三国志:“无大君主,有邑落长帅。”,《魏志》曰:‘东沃沮……无大君王,世世有邑长。……今诸邑落渠帅称三老臣,句丽置其中大人为使,又置大家以统之,税其貂布食物、美女婢妾。’

5世纪初,鄂伦春人进入氏族封建制,其生产生活领地的划分以家族或氏族为单位。

有观点认为辽国之前鄂伦春族主要是越喜、铁利、拂涅、虞娄等部的居民,还包括渤海国的粟末靺鞨族(渤海人)人。渤海国灭亡后西迁的“乌素固”人、“移塞没”人、“西室韦人”,是那些迁移到了呼伦贝尔地区的乌古人,也就是鄂伦春的先民。他们语言与鄂温克人一样是北通古斯语。他们分库马尔与毕拉尔二部落,下有氏族。也有使马与使鹿之分。

 

文化

 

鄂伦春族语言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一般通用汉语文。

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这种帽子几乎不离身。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33 基诺族

 

基诺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1979年6月正式确认。“基诺”为自称,民国之前汉释其为“攸乐”,意为“尊敬舅舅的民族”,为支南地区特有民族,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20,899人,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

基诺一称来自其主要聚集区“基诺山”,清地理志称此山为“攸乐山”故清档中多以攸乐人为其称谓。

民族意识上,他们以为自己是诸葛亮伐南中孟获的军人后人。

有关基诺人最早的记录为明末清初,因基诺山地区盛产普洱茶故在此时有大量汉地商人来往,并借此向推广了相并的农业生产式艺。

清雍正七年,中央曾在此筑有砖城,屯兵500,但后因瘅气甚恶故而裁撤,此后该地区以土司制度,设有攸乐土司后因该地区的傣族土司用武力对合合并统治。民国时期设有保甲长但多以傣人为头目,故该地区有发生以基诺人为首的多民族暴动,后以车里县县长撤职查办,并免3年税赋收局。

 

文化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

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

基诺族男女皆自小戴大耳环,耳环眼很大,认为耳环眼的大小,代表着勤劳与否。基诺族男子的裤子宽大,白色无领外衣;女子挽发高髻,头上戴三角形尖帽,身上背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种图案,外着无领长袖外衣,下穿黑色红边的合缝裙子。基诺族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纹的土布。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34 满族

 

满族,全称满洲族,另有“满洲人”、“满人”、“旗人”、“旗族”、“满珠”、“曼珠”、“妙吉祥”等称。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满族有人口10,708,464人,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0.2%,是仅次于壮族的第二大少数族群。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普遍认为,满族的直系远祖是三皇五帝以及夏商时期的肃慎(其时又作息慎、稷慎)。肃慎发源于现今远东外兴安岭一带,以优于弓箭制造而闻名。早在舜的时代,就曾向中原王朝进献弓矢。周武王灭商、周成王伐东夷时,肃慎皆派使者朝贺。

东汉至魏晋时期,肃慎改称挹娄;南北朝时期又改称勿吉;唐朝时名为靺鞨;唐末至明末又称女真(因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故又作女直)。女真即为“肃慎”之转音。

北宋初年,契丹兴起,建辽国,女真始附属于辽。1114年,生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因反抗辽国的压迫而起兵,建立金国,最终成功灭辽。其弟金太宗吴乞买时期又南下攻灭北宋,擒徽钦二帝,与南宋二分天下,可谓盛极一时。

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崛起于大漠,开始向没落的金国宣战。1234年,成吉思汗之子木亦坚汗窝阔台灭金于蔡州。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设置辽阳行省以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以及鸭绿江流域的女真万户。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元大都,将蒙古人逐回大漠,建立明朝。明在故元辽阳行省之地改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人进行统辖。后建立清朝。

 

文化

 

满族本民族的语言是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南通古斯语支的一个分支。

目前全国逾千万满族人基本不会说满语,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满族的前身女真人曾经创造过女真文,于金国通行一时。因蒙古灭金,且在元朝时期,女真被统治者视为汉人的一种,女真文也逐渐失传。后清创立满文。

满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多元化。起初,满族及其前身民族基本上以萨满教为主。清朝入关、接触中原文化之后,除了保留了一些萨满教习俗之外,满族人受中原民间信仰影响最大。佛教和基督教也各有一定影响。当代满族以无宗教人士为主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35 纳西族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江及其毗邻地区,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分布省份。中国(中国大陆)有纳西族总人口309,477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27大民族,其中云南295,464人,占纳西族人口的95.5%,其余省市区均有分布。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录较详细,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均在今丽江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是“磨些蛮”所居之地。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扩张,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贡嘎岭一带,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实力南移,纳西族土司式微,加之大批彝族西迁入雅砻江流域,人数就逐渐减少。

 

文化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纳西族的语言是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有两种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其中东巴文创造于一千多年前,是今天世界上唯一的仍被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等宗教。丽江纳西族还普遍信奉“三朵”神,成为多种信仰的民族。

纳西族妇女一般穿着宽大布衣、戴圆帽(现在很多妇女直接戴蓝色的圆形红军帽)、披羊皮披肩,羊皮批上有两根白色背带在胸前交叉,一般有7个白色圆形装饰,俗称“披星戴月”。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36 水族

 

水族是中国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的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在广西省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县。人口约为40.7万人(2000年统计)。

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隋唐时统称“溪峒蛮”;唐宋时与壮侗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獠”;宋代在该处设置“抚水州”,被通称“抚水蛮”;州这一地名暗示以“水”为自称的人群已经形成。13世纪中期,有大规模的汉族人移到此处;13-17世纪,又有大量的汉族士兵被调到此处戍守,设屯安家,他们的后代也逐渐融合于水族。 “水族”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史籍。清代,多称其为“水苗家”、“水家”等。新中国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

 

文化

 

水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是一种已经有2000年历史的古老文字,但只有400多个单字,且多用于巫术活动。这些文字全靠誊写抄录,没有刻版印刷,但各地的水书基本一致。大部分水族人不认识。他们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

水族人信仰多神、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物.

水族人崇尚藏青色和黑色,男子用青布包头,女子身座青布长裤。女子喜欢戴围有茨藜花纹的围兜,衣裤的口边也有花边装饰.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37 佤族

 

佤族是亚洲的一个跨国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山地,分属于缅甸与中国。在缅甸境内超过60万人,主要分布于佤邦。在中国约40万人。

佤族在2000年前就与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先民一起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先秦时“百濮”的一支。唐代称“濮子蛮”,宋代称“濮蛮”,明代称“古剌”,清代称“嘎剌”、“哈瓦”。他们自称“佤”、“巴饶克” 、“阿佤”等,都有“住在山上的人”的意思。当地傣族与国外老族,掸族称其为“佧佤”,“佧”在傣语中意为奴隶,所以在我国成立后,统一称为佤族。

 

文化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中国的佤族原来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一套以巴饶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岩帅语音为标准音的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佤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38 保安族

 

保安族是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少数散居青海与新疆,现代社会因工作、婚姻的频繁迁徙,绝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中国有保安族16,505人(2000年人口普查)。

族源是来自中亚的色目人签军(探马赤军)。保安族的祖先是元朝、明朝(公元13世纪至17世纪)在青海同仁附近驻垦的蒙古人与色目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到明朝时建立保安城而得名。保安族的名字来自明朝时在青海省设立的保安营。明朝万历年间,曾在青海省同仁县境内设置了保安营,修建保安城,隶属河州卫。后因与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争拗,先走到循化,再到积石山,其地名为保安三庄,经过历史变迁,1950年按照族民的愿望被命名为保安族。大多数族民是农民,少数从事畜牧业或手工业。

 

文化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蒙古语、达翰尔语等有同属关系,与东乡语比较接近。其语言还受汉语的影响。现在保安人很多都讲汉语。保安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

保安族人民长期以来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内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

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

        39 德昂族

 

德昂族(缅甸称巴朗族)是中国、缅甸、泰国的少数民族。德昂族旧称“崩龙族”。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在唐宋时期已能自制陶器。历史上德昂族的先民曾在12-15世纪时建立了金齿国,后来逐渐衰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至今在潞西县芒市河边等地还有古代德昂族的巨大村落遗址。

 

文化

 

德昂族信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过去男孩儿到10岁便要入寺为僧学习佛经,几年后便可还俗,也有少数升为佛爷。

德昂族使用德昂语,大多数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汉文或傣文。

 

德昂族服饰以深色为主,不同支系的妇女服饰不同,主要从其筒裙横条文的颜色来识别。

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认同炎黄二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裔胄及炎黄子孙,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

汉族作为一个族群,在先秦时代称作“夏”或是“华夏”。到汉朝便有了“汉人”一名。“汉人”得名于汉朝,其本意是指“汉朝之人”。但在汉朝早期,因为秦朝的强大影响,其邻居更多的将汉朝人称作“秦人”,由于秦朝声威远震,也影响到其他国家对汉朝的称呼,如古代的印度、希腊与罗马等国仍称其为Cina,Thin,Sinae等等。直到东汉后,“秦人”才被称为“汉人”或是“汉民”。而“汉人”作为民族的族称应不晚于南朝初期。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因数个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南下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尤其是在前赵和后赵时期的数十年里,民族矛盾尤为突出,迫使汉人大兴向南迁徙到长江中下游、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史称“衣冠南渡”,据统计南下人口要占西晋各州总人数的八分之一以上.当时,由于占据东北的鲜卑慕容氏接受东晋封号,并实行安置流民、设置侨郡等政策,使得黄河中下游不少汉人举族迁往辽东和辽西;而在西北,汉人张氏建立的前凉也招致人数不少的汉人西迁,其后续的政权也一并贯彻这项政策,令今甘肃、青海东部和新疆南部的汉人数量大为增长。由此到南北朝时便出现了一个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情况。[77]也是这个时期,汉人便成为这个民族的稳定的族称,如鲜卑化的北齐高氏政权便用“汉狗”、“一钱汉”蔑称来辱骂其境内的汉人.

到唐朝后,由于唐朝对周边的强大影响力,“汉人”也被外国人称为“唐人”。但“唐人”作为当时外国对汉族的族称,却并未被汉民族本身所承认。唐朝在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交往中自称为“汉”,将其国家称为“汉国”、边界称为“汉界”,人民也称作“汉人”。到近代19世纪末以后,由于“民族”一词的含义引入,“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汉人迁徙到海外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南宋末年,由于国家被蒙古人消灭,不少南宋遗民选择向南逃亡。这其中就有宰相陈宜中和郑思肖,他们一直逃到了爪哇。其次则是明朝灭亡后,为数不少的士大夫与普通百姓的南下。而大规模的向海外的移民则主要是清末民初时期,自从1860年满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后,和英法签订《天律条约》,迫使清廷放弃海禁,从此以后中国人可以自由迁徙到海外,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流向了东南亚。当今的海外华人约五千万以上,这当中绝大多数是汉族。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汉族文化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仍使用汉字,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并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媒体)。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汉族)、越南(京族)、朝鲜半岛(朝鲜族)、日本(和族及琉球族)、缅甸(果敢族)等。汉字文化圈从地理角度可以称为东亚文化圈, 从文化角度可称为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以器物戏称为稻米文化圈、筷子文化圈,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汉族人通常以稻、麦为主食,搭配蔬菜、肉食和豆制品等多种菜点,通过蒸、炒、煎、炸、煮等等不同烹饪方法制作主食和菜点。 汉民族善于烹饪,经过几千年的烹饪历史发展,菜式基本分为八大菜系,即川、鲁、苏、粤、皖、湘、浙、闽等八大菜系,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除酒和茶两种主要饮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人们的饮料。

汉族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互惠型社会关系。通常社会关系的不同是通过类似家庭称呼来表达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称作“关系”,联系感情。华人的社会关系通常是通过互相送礼来进行。 自古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礼物本身的价值。尤其是定情信物。

汉族服饰被现代人称之为“汉服”是从三皇五帝至明朝汉族一直沿袭下来的民族服饰。其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宽袍大袖。这种服饰文化在古代也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的传统服饰。 后因满清统治者强迫剃发易服、改穿满族的旗装而使传统汉服式样失传,但日本、朝鲜、越南等依然有部分遗存下来。典型的旗装是以男子的长袍马褂和女子的直筒长袍为代表(但事实上在民间上衣下裳的传统汉族穿法仍然常见于妇女服饰中)。民国时期随着西方事物的传入汉族服饰再次经历变革,西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开。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2 维吾尔族

 

古代北亚民族回鹘和中亚中世纪各穆斯林民族的后裔(由九姓乌古斯与十姓回纥组成),“维吾尔”是“联合、团结”的意思,维吾尔族说维吾尔语,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维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北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俄罗斯等中亚地区,当中大部份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住,另外在湖南省桃源县和常德县(今鼎城区)有集中分布。现有人口大约839万人(2000年),80%的人口集中在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和田四个地区。我国境内的维吾尔族是官方统计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在伊斯坦布尔、慕尼黑、华盛顿、多伦多、悉尼与东京也有一定量的维吾尔族侨民。

维吾尔族族源久远,与中原相交往迄今已有两千年历史;15世纪后也与中亚穆斯林世界有一定的交往。东亚古籍中古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匈奴与突厥汗国,后来成为回纥。而回纥、回鹘、畏兀儿等被认为是维吾尔人祖先的主要来源。另一部分来源是乌古斯人,他们与袁纥构成回纥。

缠族自汉唐以来散居天山以南者,派别颇多,名称亦极复杂,满清中叶改建行省后,始称“缠族”。现该族文化促进会呈请恢复原名,但同音的汉字有多种写法,有写作“威武尔”、“畏兀儿”、“畏吾尔”等,经本府第30次会议讨论决定,改为“维吾尔”三字,简称“维族”。

1930年代初,盛世才在新疆主政,对之以采取铁腕政策。1944年9月,在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个地区爆发大规模反政府叛乱(中,/.,/共称之为三区革命),并成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1949年,我军进驻新疆。 1955年10月1日,改新疆省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文化

 

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维吾尔族人生活受西域文化影响,服饰以毛织而成,图案丰富多运用几何纹样。维族妇女喜欢戴头巾蒙面纹,喜爱“艾得来斯绸”缝制的宽松连衣裙。男子爱穿竖条花布,“拜合衫绸”制作的无领外衣。全族都戴“花帽”。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和俄国的影响,维吾尔族平民大多喜好穿着西式服装并配以花帽和头巾等装饰品以表明民族身份。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3 塔吉克族

 

塔吉克民族分为平原塔吉克人和高原塔吉克人两部分。塔吉克共和国的主要民族为平原塔吉克人。塔吉克人也分布在阿富汗和中国新疆等地。塔吉克人大多说塔吉克语。中国的塔吉克族则为高原塔吉克人,主要说帕米尔语的方言。

塔吉克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分布于帕米尔东西操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塞种(高原塔吉克)。现主要分布在塔吉克共和国的是平原塔吉克人。“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是“王冠”的意思(分平原塔吉克、高原塔吉克)。过去塔吉克族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数千年来,塔吉克人不断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自己颇具特色的历史与文明(分平原塔吉克、高原塔吉克)。

他们本来在河中占多数,后许多部落被突厥人赶到高原地区。

我国内的塔吉克族,其实是操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的高原塔吉克人,与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人)有很大区别,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塔吉克人。中国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人口约为4.1万人.

 

文化

 

塔吉克民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平原塔吉克),少数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高原塔吉克)。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平原塔吉克)。其中我国境内的高原塔吉克人基本上信仰什叶派,没有文字,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4 怒族

 

怒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人口约为2.8万人(2000年)。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大都使用汉文。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但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多数人会讲傈僳语。

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怒族是该族的自称,另外还有“怒苏”、“阿怒”、“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族。

怒族族名来自于其民族居住于怒江两岸,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从17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

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后设置菖蒲桶(贡山)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2个殖民公署;1918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将3个公署改为贡山、福贡、碧江3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文化

 

怒族的传统信仰是民族的原始图腾,但也有的信仰藏传佛教以及基督教。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 不论男女,都能豪饮,而且饮酒必歌,每饮必醉。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5 毛南族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宋、元、明 时代的“伶”,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史籍中曾先后出现过“茅滩”、“茆滩”、“茅难”、“冒南” 、“毛难”、“毛南”等名称。

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毛南族聚居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南丹、金城江、都安等地,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有集中分布。这个地区紧靠云贵高原东麓,中部是茅南山,东北部是九万大山,西北部是凤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区,属亚热带气候,适合于农耕畜牧。

 

文化

 

毛南族使用毛南语,一般认为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无文字。多通汉语和壮语,通用汉文。

毛南族人擅长竹编工艺。编制的竹帽做为当地男女订情之物。细密的竹帽代表两人的情意绵绵。

毛南族多信仰道教,也有少数信仰佛教。

服饰与附近的壮族相似,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及滚边裤子,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帽。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7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中亚的一支民族,为是吉尔吉斯共和国的主要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中国境内约有16万柯尔克孜人(2000年),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史记》中最早记录了柯尔克孜人的情况,称之为“鬲昆”。两汉时称“坚昆”,魏晋南北朝至隋代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唐代时根据汉语的音译通称为“黠戛斯”。五代十国、辽、宋、金时又称“纥里迄斯”,大蒙古国和元代时称“吉利吉斯”.清代时按准噶尔人的称呼,称其为布鲁特。乃蛮,钦察,契丹等来自哈萨克汗国的部族属于吉尔吉斯的“色尔特克勒克”(意为“外部之人”)。不属于吉尔吉斯本部。

 

文化

 

柯尔克孜人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早期生活在天山南部及中亚等地的柯尔克孜人西元10世纪前后就皈依伊斯兰教。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为柯尔克孜语),属于突厥语族钦察语支。历史上,柯尔克孜族曾经使用过古突厥文与察合台文,中国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则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柯尔克孜语。

柯尔克孜族的女子多穿长连衣裙,上身穿黑色小马甲,有些地方的妇女穿小竖领的白色衬衫。妇女用头巾包头,外佩饰品。男子的高顶方形帽是一大特色,多用皮子或毡子做成,又一个卷沿,两侧有护耳。男子的上衣多是圆领,绣有花边。腰间束皮带,佩有小刀。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8 赫哲族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在俄罗斯称为那乃人,分布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至鄂霍次克海。赫哲族在中国境内的人数较少,现有4640人(2000年人口普查)。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历史上曾有“兀者野人”、“黑斤”、“黑真”、“赫真”(意为:“东方的人”)、“奇楞”(意为“住在江边的人”),兀狄哈、“赫哲”、“戈尔德”等不同名称,赫哲人自称“用日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明朝时为野人女真的一支。“赫哲”一词最早见于《清实录》。一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黑水部为核心,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土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较稳定的族体。于清末进入阶级社会。原居住在库页岛的赫哲族人在清朝被俄国人赶到大陆。他们服鱼皮,也服狍子皮,因此有时被命名为鱼皮鞑子。俄国人以前叫他们高尔德人。在黑龙江下游的与乌尔奇人有关。

 

文化

 

赫哲族的民族语言为赫哲语,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的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不少的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通用汉语,很少有40岁以下赫哲族人会说赫哲语。我国境内赫哲族没有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清朝时用满文,现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文。

信仰萨满教。人口超过门巴族,居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第五十五位。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狗拉雪撬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9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属于东斯拉夫人中的一个族群。

是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圌疆等地的少数民圌族。

在我国俄罗斯族是56个民圌族之一,在新圌疆北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共有约1.56万俄罗斯族人。

 

文化

 

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使用俄语俄文。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在社会上,他们都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圌族人交往时,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 。

我国的俄罗斯人最初信奉灵魂不灭,认为人死了其灵魂还在。近代,他们多已改信东正教,也有信仰基督教的其他教派的,不信教的人也越来越多。

俄罗斯族的传统服饰丰富多彩,人们在不同季节里,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着。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10 达斡尔族

 

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结雅河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目前约有13.2万人。他们在俄国也有,(在石勒喀河与伯力)。俄国叫这地区达斡里亚,即外贝加尔。

达斡尔族的族源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土著说和契丹后裔说两种意见。钦定辽金元三史语解称达斡尔“大贺,打虎儿”,“大朝尔”,达呼尔等。清代因新疆的达斡尔族来自索伦部而被称为索伦族,1953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恢复原有的名称,统一定名为达斡尔。俄国人在1650年到结雅河一地,见到他们农业发达,俄国向他们勒索毛皮税,他们是向顺治纳税,因此拒绝了。后经过DNA检测: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

 

文化

 

达斡尔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汉文.

大部分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戴皮帽。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穿白袜、花鞋。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11 白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中国第15大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自称“白和”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是大理国人的后裔。隋朝时为爨族的一部分。史书上称为“僰人”、“白人”,明代以后称为“民家”。历史上白族曾经是云南最大的民族。唐宋元时期云南历史上一度曾经出现过“白族化”过程。

 

白族先人是源于青藏高原的氐羌民族。氐羌系统的民族南迁中与云南本地的土著融合分化形成了今天藏缅语族下的各个民族。白族就是其中之一。

 

文化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白语。大约124万居民操本族语言(占民族人口总数约68%),通用汉语文。白族在历史上曾经仿造汉字创制过方块白文,并用方块白文编撰过大量的书籍。云南历史上著名的史书《白古通记》原本即用白文写成,后经四川人杨慎翻译为汉文流传至今。元末明初傅友德、沐英在云南对白族文化实行残酷的文化灭绝政策,焚毁了所有官方和民间的藏书,以致于后世无法系统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字系统。从此白文基本上灭绝。

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12 布朗族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

朗族自称布朗、邦、乌、阿瓦、翁拱。史籍中称布朗族为“朴子蛮”(唐)、“蒲人”(元)、“濮满”、“苞满”(明、清)。 布朗族人的名字十分独特。传统上布朗族人没有姓只有名,凡男子都在名字前加一“岩”字,女子都在名字前加一“伊”字。布朗山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实行母子连名制,即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子连在孩子的名子之后。

 

文化

 

朗族人使用布朗语,分为布郎与阿瓦两个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部分人通汉语、傣语和佤语。

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人都信仰上座部佛教,各地的布朗族人都崇拜祖先,信仰万物有灵。

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13 侗族

 

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为中国第12大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

历史学家们都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哪一支,尚无定论。

 

文化

 

侗族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许多地方都建有“萨母祠”。有的地方也信汉族的一些神。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有很少的人信奉。

侗族的语言是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1958年,国家制定了拉丁侗文,曾经在一部分地方推广。大多数侗族人会说汉语。

侗族人的服装多用自制的“侗布”制成,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14 高山族

 

高山族是中国政府对台湾南岛语系各族群的统称,指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上汉族及其他中国民族以外的“中华民族”人口,范围大概相当于历史上汉族所谓“生番”,日本殖民当局所谓“蕃人”、“高砂族”,或当前台湾当局法律上“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的总和。

由于历史上原居平地的台湾原住民(“熟番”、“平埔族”)大量汉化,当前各“平埔”族群并无明确法律地位,借用中华民国早期分类法的中国官方定义乃将其视为“汉族”;因此,“高山族”的指涉范围,小于广义的“台湾原住民”(包含各“平埔”族群)或岛上南岛语系族群的实际总和。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有4462人散居祖国大陆东南沿海。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散居于大陆的高族族通用汉语文。有阿美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15 黎族

 

黎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8大民族。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贵州、广东、广西和江西等省区。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是壮侗民族后裔。

 

文化

 

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服装以棉麻为原料,多穿对襟无领上衣。黎族妇女喜梳发髻于脑后,用的发簪是箭猪毛、牛骨或金属制成。女子下穿织绣花纹的筒裙,裙上绣有各种图案。遇重要节日或婚丧等要着盛装,妇女要戴项圈、手镯、脚镯、二环等银质饰品。有些地方的妇女戴很重的耳环,使耳双垂肩,称为“儋耳”。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16 门巴族

 

门巴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约5万人,其中中国实际控制区8900人(2000年统计)。

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玛拉雅山区繁衍生息,与藏、培巴等民族长期相处。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疆域就包括门隅地区。唐朝时(823年)吐蕃在拉萨大昭寺前设立的“唐蕃会盟碑”中就有“南者门巴”的记载。

 

文化

 

门巴族人使用门巴语、仓洛语和藏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

门巴族人普遍信藏传佛教,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

门巴族的服饰受藏族影响较大,男女都穿氆氇袍,腰间都系红氆氇腰带,很像藏装,但衣着比藏装短小。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17 羌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自称尔玛。“羌”是他称,因其以羊为图腾,“西戎牧羊人”(《史记.西羌传》)。今天的羌族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地震后,总人口不足30万。有口语,文字失落。

“羌人”分为“先古羌”,又叫“东羌”(春秋战国之前的炎黄族团)和“后古羌”,又叫西羌(春秋战国之后的西羌“胡夷”族团)。 共同特点是:以羊为祭祀的图腾。 先古羌为秦统一后,和东部诸族融为一体,形成汉族的胚胎(出处:翦伯赞《先秦史》)。 后古羌自春秋战国时期从西北涌入,发展演变成为今天的部分汉族、羌族以及西南各少数民族.

 

文化

 

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已的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细麻布长衫、崇尚蓝色、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生活文化与信仰,信奉自己的天神“阿爸”,也兼信别神,多神崇拜。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18 土族

 

土族为中国西北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以及甘肃的天祝等地。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0万。

“土族”族名源于部分土族人自称“土昆”、“蒙古尔”,“察罕蒙古尔”,蒙古族称土族为“白鞑靼”,藏族称其为“霍尔”。藏族很早就知道蒙古尔人,东胡有一部分人前往青海游牧,藏族称为霍尔。土族是东胡一部分,因此称为霍尔。沙陀与汪古及吐谷浑是最主要的族源。

土族的祖先是古代的鲜卑人一个支系,隋朝时曾在青海一带建立强大的吐谷浑国,在唐朝时受到吐蕃的挤压,沦为唐的附庸。宋代时和羌族、党项人联合建立西夏帝国。西夏被蒙古人灭亡后,吐谷浑人加入到蒙古的军队,在元朝时地位较高,和西域色目人同等待遇。他们其实是吐谷浑人与不同时间来到的蒙古与汪古军人混血种,明代以后逐渐定居,改为从事农业生产,并逐渐和汉族、蒙古族等融合,简称为“土人”。

 

文化

 

过去土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过去通用汉文,1979年青海省有关部门制定了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试行推广。

土族居民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崇信喇嘛教,但民间信仰仍然存在。

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19 瑶族

 

瑶族是亚洲的一个民族,其历史比较悠久。中国的瑶族人口为2,637,421(2000年).

瑶族跨境而居,在越南、老挝、泰国北部也分布一些。是越南的54个民族之一。越南瑶族人口超过62万,是越南第9大民族。东南亚国家排华年代里,部分还飘洋过海移民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法国等地。

瑶族民风比较淳朴而强悍。由于常受历代统治者的驱除和歧视,一般在山区居住,因此有“无山不成瑶”之说。

关于瑶族的来源,说法不一,或认为源于“山越”,或以为源于“五溪蛮”,或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文化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40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是中国和俄罗斯的一个少数民族,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鄂温克族祖先是五至九世纪生活在大兴安岭深末怛室韦,另一说法是沃沮后人,元代称他们为林木中百姓,明代称额里克特人与野人女真,1753年有500个索伦兵派遣到塔城与伊宁。俄罗斯人在1606年遇到他们,1614年开始向他们征收毛皮税。

中国的鄂温克族在1640年被皇太极打败,头人博穆博果尔被杀,人民被编入八旗。为了加强帝国的西部边界,1732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一千六百名鄂温克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其后裔就是今天的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

 

文化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

中国鄂温克人多信萨满教与万物有灵,牧区居民信藏传佛教。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41 回族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沿海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中国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目前在中国大陆人口数目为981万6805人,人数现列中国第四。回族以散居为主,大部分省份有回族聚居区,是各省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回族多保持西域文化习俗,主要是伊斯兰文化。

19世纪清朝同治年间爆发了同治陕甘回变。后来演变成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以及汉族、满族之间的仇杀,它维持了十年多,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最后被多隆阿部队和以汉族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军队镇压。

这次起义的目的是在黄河西岸陕甘地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白彦虎同样提出了和云南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事那样建立"伊斯兰国"的口号。战乱对西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损失人口2000多万。之后,许多回族人迁.徙到中亚,逐渐发展成为东干人。东干人之大多数现时散播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和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人口约10万。

 

文化

 

回族的通用语为汉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全民生活方式主要伊斯兰化。

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回族人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的传统穿衣打扮。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42 拉祜族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双江自治县,在思茅、临沧地区及西双版纳等地也有分布,人口约为45.3万(2000年)。拉祜族在缅甸掸邦有约25万人,并有其政党组织。泰国有8万6千人,老挝亦有1万6千人。越南54个民族之一的拉祜族。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与彝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基诺族等属于同一族源。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

 

文化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

拉祜族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可敬可畏的神秘力量,信仰万物有灵。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以黑为美,男女服饰的主色调都是黑色。男子一般穿对襟短衫、黑布长裤,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头巾裹头。妇女穿开襟、开衩的黑布长衫,袖口、襟边镶着银泡、缝缀着各种花边,下着黑布长裤,头缠黑色的长头布,头布两端装饰着彩色长穗,裹绑腿。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43 仫佬族

 

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 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历史上并未把仫佬族当成一个民族看待,1953年8月30日经过民族识别,仫佬族才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仫佬族形成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文化

 

仫佬族使用仫佬语,大部分人兼通汉语。

仫佬族信仰多神及佛道两教,受汉、壮等族影响很大。过去罗城仫佬族地区佛寺众多,规模宏大。例如在罗城县城附近有四寺院:“各贲寺”、 “开元寺”、 “双福寺”、“万广寺”。各贲寺和开元寺每年都举行会期,仫佬族青年男妇相聚唱歌,十分热闹。在一般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道教是具有重要影响的,每逢有人生病或自然灾害,都请道教的法师来求神攘鬼。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梅山教两种。仫佬族做法事多请梅山教的法师。

仫佬族服饰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着古代僚人的特点。如妇女上衣很短,仅及腰,袖背上全部绣上鳞状花纹。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的是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44 京族

 

京族,也称为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口的86%,是狭义上的越南人。在中国境内,京族为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越族”,自称“京族”。

越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百越、百粤之称,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越族的一支即为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亦称京族。而浙江的越族已经与汉族融合。

PS:历史知识现在的越南,在宋朝之前一直是我中华的领土,汉朝为我国交趾郡。是我中华神圣不可侵犯之领土,937年,越南实际独立,但直到1885年《中法新约》签订,越南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这些是题外话)

 

文化

 

京族使用京语,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没有文字,曾创制土俗“喃字”,现在京族通用广州方言和汉文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佛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腰间束带。京族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

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45 傈僳族

 

傈僳族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西藏、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

傈僳族是从唐代“乌蛮”部落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与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其先民居住在今西昌、冕宁、盐边一带。傈僳族的族称最早见于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的“栗粟两姓蛮”。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受“勿邓”、“两林”和“丰巴”三大乌蛮部落统治。12世纪以后,傈僳族先后受元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括木必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此后,又有傈僳族陆续向西和向南迁移,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

 

文化

 

傈僳族人使用傈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

傈僳族人先后使用过老傈僳文、格匡式拼音文字、竹书和新傈僳文四种文字,均创制于20世纪。目前只有新、老傈僳文仍在使用。

傈僳族人以前为信仰万物有灵,后来在西方人的影响下逐渐皈依基督教。现在基督教为傈僳族的主要宗教。

傈僳族女子传统上头戴红色和白色料珠的头饰,胸前佩戴彩色料珠的项圈和项链。女子的裙子是用上百片的各色布料缝制而成的,称作“百花裙”。

傈僳族男子着短衫,以青布包头,身上佩戴砍刀、箭袋等狩猎的工具,傈僳族根据服饰颜色差别可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46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蒙古人的先世是东胡,东胡被匈奴单于冒顿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

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晋武帝时代,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乞伏部、秃发部、宇文部和拓拔部的别支柔然等。其中柔然与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小部分契丹人的宗源。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蒙兀室韦的祖先之一。《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

北宋时,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居住于今日俄罗斯联邦赤塔州和蒙古国东方省地区,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号黑鞑靼。漠北诸部中,黄金家族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契丹征服鞑靼后,黑鞑靼自号尼伦部。

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西部蒙古诸部,则是突厥或被突厥化的部落。明时东、西蒙古分称为鞑靼和瓦剌。

 

文化

 

蒙古族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明末清初,藏传佛教格鲁派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

蒙古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47 撒拉族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骨子里就是突厥人。 撒拉族,正式名称为撒拉尔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人的后裔,现主要聚居在中国青海省循化与甘肃省积石山自治县及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有人口10.4万人(2000年)。

中国撒拉族古称Salor,这个部落名起源于传说中的乌古斯可汗(被土库曼人视为自己民族的祖先)的亲孙子撒拉尔,意思是到处挥动着大刀和长矛的人,有“无处不在、战无不胜的征服者”(——《Ruhnama》)的含义。撒拉尔部落是唐朝时期游牧于新疆伊犁一带的乌护,后来西迁至中亚马雷、玉龙杰赤咸海地区。在塞尔柱帝国和后来的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撒拉尔人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后来撒拉尔人西迁,一部分人定居在东部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境内)。留在马鲁及撒拉克的一部分人在较后的历史中被泛称为土库曼人,其中一部分在元朝时,由首领嘎勒莽,阿赫莽带领,取道撒马尔罕,吐鲁番、肃州到积石州,嘉裕关定居下来,成为今日青海的撒拉族。今天的土库曼斯坦仍然有撒鲁尔部落,第一批撒拉人是作为西域亲军前来屯田的。其他人陆续前来。洪武三年,他们首领神宝入附邓愈。被赐姓韩,这姓是头人的姓。

 

文化

 

撒拉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撒拉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全民信仰。

撒拉族的传统服饰较多地保留着中亚、伊斯兰和游牧文化的特点。男子多穿交领长衫、大裆裤,腰扎布带或丝巾,并佩戴约15厘米长的小刀,头戴羊皮卷檐帽,脚穿短筒靴,妇女头披纱巾,身穿连衣裙。妇女喜欢佩带长串耳环、戒指、手揭、串珠等首饰。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48 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共有8,037,014人(2000年人口普查)。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者为古代巴人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1956年10月,国务院正式确认土家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土家族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渝东南、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土兵”等。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先进。

土家族内部有一种观点,土家族来源于巴国,但不是巴国主体民族巴族的后裔。

 

文化

 

土家语是土家族的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土家语至今尚未发现本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有两种方言。目前只有少数老人仍能说土家语。通用语言为土家语和汉语。

土家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祖先。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49 彝族

 

彝族,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少数分布于越南。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37%,列第七大少数民族。中国彝族聚居区和彝族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族皆源于古彝族,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史书上说得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三千年前彝族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濮等部族。汉朝称“西南夷”。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文化

 

彝族人说彝族语言,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支。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50 藏族

 

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人种属于蒙古人种。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

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繁衍生息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当时甘青一带西羌诸部已与汉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而西藏有“发羌”(发,古音读bod)、“唐牦”等部,与甘青诸部已有往来。

原始汉人与原始藏缅人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分开。原始汉人逐渐移居到黄河流域从事农业,而原始藏缅人则向西南迁徙并从事游牧业。而之后藏族与缅甸人又进一步的分离。原始藏缅人属於古羌人系统,发羌入藏为吐蕃王朝发迹的一种历史学观点。

 

文化

 

藏族的语言属於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自己的文字。

藏族信仰大乘佛教。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51 普米族

 

普米族是中国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市的宁蒗、玉龙、永胜等地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2000年人口为33600人。

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汉文史书称之为“西番”、“巴苴”等。其自称为“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等,是同一名称的变体,意为“白人”。

 

文化

 

普米族的语言是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盐源以及九龙等地的约25000名藏族人也说普米语,其中木里县人数最多,约有18000人。除使用普米语之外,多数人兼通汉语和一些邻近民族的语言。普米族没有文字。

普米族信仰原始宗教。宁蒗的普米族受藏文化影响而信仰藏传佛教。

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52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或称塔塔尔人、鞑靼人,是中国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地区。“塔塔尔”是“鞑靼”的音译之一。

 “鞑靼”一词起源于7世纪到9世纪时在贝加尔湖东南地区游牧的至大兴安岭东及呼伦贝尔一带的蒙古部落(也有操突厥语的),13世纪由于随蒙古人西迁,欧洲人便将阿尔泰语系的蒙古人和突厥人统称为鞑靼人。狭义鞑靼指鞑靼族,该民族是突厥人的一支。由钦察人,保加尔人和蒙古人构成。

今天中国境内的塔塔尔族是从18世纪20和30年代起部分伏尔加鞑靼人随俄罗斯人一起东迁,进入中亚和新疆等地,在中国形成塔塔尔族。他们主要是来自喀山、斜米列契(哈萨克斯坦南部的七河地区)、斋桑泊等地,因为其原来的伏尔加驻地被俄罗斯地主占据而流落至此。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对清帝国的通商大门,一些喀山塔塔尔的商人活跃于清俄贸易,其中一部分人就移居到新疆,同时移居到新疆的还有一些从事教育、宗教职业的鞑靼人。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还有一些塔塔尔人迁移到新疆与哈尔滨。

 

文化

 

中国境内的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喜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53 锡伯族

 

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8.88万人(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自称鲜卑后裔,语言与满语有渊源关系。据说沙俄给北亚取名西伯利亚与锡伯族之名有关。

锡伯族是本民族的自称。在历史上,汉文史籍对锡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写法,都是xiwe的同音异写,到明末清初定为锡伯。其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一说是鲜卑带钩的名称,即所谓“黄金犀毗”;一说是瑞兽之名;一说则由地名演变而来;另一说系鲜卑的音转。据多年来学界研究认为,锡伯族发源于汉代以前的东胡系,由东胡——鲜卑(拓跋部)——室韦(失韦)——锡伯演变而来。

 

文化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现在,东北锡伯族的语言和当地汉族、满族基本相同。新疆的锡伯族,由于居住较为集中,在语言文字上保持了较多的特点。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相传锡伯族曾有过自己的文字,但早已失传。

锡伯族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还有信仰原始信仰和萨满教的现象。

锡伯族的早期服饰衣料是以鹿、猪犴等兽皮为主,比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54 布依族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才称为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只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文化

 

布依族使用的布依语,实际上相当于壮语北部方言,属于侗台语族台语支北部组,国外有学者称之为“北泰”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没有本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祇和菩萨亦受到敬奉。

布依族传统服饰与壮族服装近似,尚青黑,男装对襟,女装右衽。妇女的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裤子黑色宽肥,戴花纹图案的头巾。第三土语区的布依族妇女还着百褶长裙,十分古朴大方。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55东乡族

 

东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自称为撒尔塔人。人口为51.4万人(2000年统计)。

东乡族源于中亚撒尔塔人与蒙古人,信伊斯兰教,由六种色目人为主体发展出来。即回回、乃蛮、钦察、葛逻禄、甘土鲁、康里,这些中亚人成为签军,由赤老温统帅,留驻东乡。后来这些军人被组织入社(也与一部分汉人藏人混合),定居下来。由军户转为民户,采用蒙古语。色目人是重要来源,在元朝中期形成现今东乡族。明初这地方属河州卫管辖,前朝将军锁南普,赐姓何,任命为指挥同知。世代相传,实行土司统治。洪武年间设九个里,推行里甲制度。在清朝改为用社统治。东乡族一部分族源是阿难答部下。

 

文化

 

东乡族人讲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十三世纪蒙古秘史的蒙古语很像。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字,无本民族文字。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东乡族人的食衣住行及风俗受伊斯兰教影响很大。服饰上带有回族的特点,颜色多青、蓝色或藏青色布制成。

 

 

[转载]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56 仡佬族

 

仡(ge)佬(lao)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437997人。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文化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目前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语、布依语等多种语言。

先前都以为仡佬族只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2008年9月,在贵州发现《九天大濮史录》,该书保管者是黔北一李姓仡佬族人,他的祖上曾是宋代仡佬蛮王李文通的后代,他本人并不知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但他一直传承祖训,视此书为宝。《九天大濮史录》一书的发现,充分证明了仡佬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不仅拥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而且是最早倡导“和合”理念的民族,也是朱砂、酒、茶、焰火、铜、铁等的发明者,并且也证明了仡佬族拥有自己的文字。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的也信奉佛教。

中国地理知识大全

中国地理知识大全

00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 
    00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00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004、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005、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006、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007、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008、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00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0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0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海域。 
    0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0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到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0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0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016、辽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0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018、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0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5个。 
    0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0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 
    0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0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024、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 
    025、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 
    026、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027、东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韩国、日本。 
    028、东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菲律宾。 
    029、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030、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 
    031、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032、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乌鲁木齐市,简称为“新”。 
    033、因位于黄河北岸而得名的河北省,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属于冀州,所以河北简称“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庄。 
    034、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两个重要发祥地之一,它是中国古代“九州”中的“豫州”,因此简称“豫”,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郑州,有大量古代历史和文化遣址。 
    035、有“古代历史的博物馆”之称的陕西省,是古代秦国的所在地,所以称“秦”或“陕”。 
    036、陕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称长安),是我国著名的“千年古都”。 
    037、有“煤海”之称的山西省,因位于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简称“晋”,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 
    038、内蒙古自治区横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简称“内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039、辽宁因省内有一条辽河而得名,简称“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阳市。 
    040、吉林省位于东北平原的中心,简称“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长春市是中国的“汽车城”。 
    041、有“北大仓”(粮仓)之称的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的省份,也是最东的省份,简称“黑”。 
    042、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哈尔滨市,又称“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节期间,这里举办冰雕艺术节。
    043、甘肃省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兰州市。 
    044、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银川市。 
    045、青海湖古代叫“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的,这是我国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宁市。 
    046、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从公元7世纪开始就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常往来,促进了藏、汉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左图为西藏布达拉宫。 
    047、西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萨市,在藏语中是“圣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这里一年四季晴空万里,日照时间长,人们把它叫做“日光城”。 
    048、同缅甸、老挝、越南相邻的中国西南边疆省份是云南省,简称“滇”或“云”。 
    049、云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昆明市,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闻名中外的“春城”。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050、“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指的是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贵阳市。 
    051、贵州省出产的茅台酒被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也是中国的国酒。 
    052、因为物产丰富而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省,简称“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053、湖北省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汉市,水陆交通便利,夏季气温高,有“火炉”之称。 
    054、湖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流经全省,所以简称“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长沙市。 
    055、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赣江是省内最大的河流,所以简称“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
    056、安徽省出产“文房四宝”中的纸、墨、砚,它简称“皖”,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057、因位于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的山东省,在古代是齐国和鲁国的所在地,所以简称“鲁”。 
    058、山东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济南市,是中国著名的“泉城”。 
    059、江苏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简称“苏”,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 
    060、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沿海的中段,简称“浙”。 
    061、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风景优美,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062、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南段,简称“闽”,因境内第一大河闽江而得名。 
    063、福建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称“榕城”,因城中榕树多而得名。 
    064、厦门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境内有“海上花园”与“钢琴之岛”之称的鼓浪屿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065、福建省对面是中国的宝岛台湾,简称“台”,台北和高雄是两个最大的城市。 
    066、台湾岛上居民以汉族为最多,他们的祖先大部分是从福建和广东迁过去的,通用普通话和闽南话,风俗习惯和闽南差不多。
    067、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宁市。区内的桂林、阳朔一带是世界闻名的景旅游区,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 
    068、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简称“京”。
    069、天津市是首都北京的门户,简称“津”,是全国著名经济中心。 
    070、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处,简称“沪”,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商业中心、贸易中心。 
    071、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曾经)。 
    072、重庆市,简称“渝”,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它是长江上游 
    073、有“东方夏威夷”美称的海南省,简称“琼”,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 
    074、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毗邻港澳,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大洋州、中近东和非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口。简称“粤”。 
    075、广东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广州市(又名“羊城”和“花城”)有2000多年历史,也是中国南方最大商贸中心。 
    076、深圳毗邻香港,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这里的“绵绣中华”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实景微缩景区。 
    077、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是,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以及海南省。 
    078、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079、根据最新人口资料,1999年中国总人口约为12亿(未包括港、澳、台)。 
    080、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081、在世界上,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
    082、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多,特别是沿海各省的平原地区,每平方公里达500600人;西部少,每平方公里在50人以下。 
    083、河南、山东、四川等省人口数量超过8000万人。
    084、西藏是中国人口数量最少的省(区)。 
    085、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和华人大约有3000万,侨胞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 
    086、中国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 
    087、中国政府把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088、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
    089、在中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的92%。 
    090、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有1600万人。 
    091、中国各民族分布状况是: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等地区。 
    092、汉族与其他的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093、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094、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约481万,喜爱赛马、射箭、摔跤。“蒙古包”是他们居住的房子

095、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区,人口约459万。左图为现代藏民。 
    096、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有160多万。主要节日有“三月街”和“火把节”。 
    097、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人口有100多万。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 
    098、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文化艺壮锦是其独创的手工艺品。
    099、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人口有740多万。这是一个爱歌舞的民族,芦笙是流行各苗族地区著名的乐器。蜡染、剪纸等工艺美术品很有名。
    100、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人口约为900万。信仰伊斯兰教。汉语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 
    101、同一省区里居住民族最多的是云南省。 
    102、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维吾尔族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5,人口数量为700多万。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
    103、满族主要分布东北地区,人口1000万。 
    104、朝鲜族主要分布吉林延边地区,人口约有200万。荡秋千、压跳板、摔跤是他们最喜爱的娱乐活动。 
    105、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106、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107、喜马拉雅山位于中国西藏同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主脉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108、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中国与尼泊尔边境上,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109、中国有四高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11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上,雪山、冰川很多,有“固体水库”之称。 
    111、西藏有三大特产:藏羊、牦牛和酥油草,统称“藏北三宝”。 
    112、内蒙古高原是中国第二大高原。它地面平坦,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113、因覆盖着厚厚的黄土而得名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14、云贵高原地面高低不平,地势比较平坦的山间小盆地,被当地人称之为“坝子”。 
    115、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广泛,形成奇异的喀斯特地形,如世界闻名的云南路南石林和贵州的龙宫、打鸡洞等。 
    116、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在天山以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117、塔克拉马干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118、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在天山以北。由于降水较多,农牧业发达,被誉为“塞北江南”。 
    119、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盆地。盆地里盐矿丰富,据初步估计,足够全世界的人食用1万年。 
    120、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西部,因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都江堰”自流灌溉,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所以四川省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121、东北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122、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是中国最大的油田。 
    123、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也是中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 
    124、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势很低,平均海拔在10米以下,河流多,湖泊多,有“水乡”之称。 
    125、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稻米和淡水鱼主要产区,所以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126、历史相传的五岳:东岳是泰山(山东)、西岳是华山(陕西)、北岳是恒山(山西)、南岳是衡山(湖南)、中岳是嵩山(河南)。 
    127、泰山地处中国东部,古称东岳,是一座历史名山,历代皇帝和许多名人,都攀登过泰山,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联合国将泰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 
    128、泰山脚下的岱庙是历代皇帝举行大典、祭祀泰山神和居住的地方,它与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一起誉为中国三大宫殿建筑群。 
    129、西岳华山雄奇险峻,自古有“华山天下雄”之称. 
    130、北岳恒山最奇特景点是悬空寺。它建造在3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 
    131、位于湖南省中部的南岳衡山,是古代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埋葬的地方。 
    132、衡山脚下的南岳庙,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是五岳寺庙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133、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被称为“中岳”。自古代起,它就成为中国宗教、文化活动的重要地区。嵩山的名胜古迹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少林寺。 
    134、相传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林寺,创立名闻天下的少林拳。 
    135、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136、位于浙江省的普陀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按佛教的传说,它是观音菩萨说道的地方。 
    137、九华山位于安徽省境内,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138、峨眉山(左图)位于四川省境内,相传是普贤传道的场所,所以山上的寺庙大多供奉普贤菩萨。山下和山顶气温相差15摄氏度,垂直变化明显,动、植物品种很多。 
    139、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140、千佛崖位于四川省境内,在200多米长、3040米高的峭壁上开凿石窟,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小佛像7000多尊。 
    141、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号称“天下第一关”。

142、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北戴河,气候温和宜人,夏季平均气温23摄氏度,是中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143、甘肃省敦煌县的莫高窟、山西大同市的云岗石窟、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规模特大,艺术最精,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144、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中国三大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保存了长达1000多年的古代珍贵壁画和彩塑艺术品,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的宝库。 
    145、冬季中国大多数地方温度较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 
    146、夏季中国大多数地方气温普遍较高。 
    147、中国的吐鲁翻盆地中部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中国地势最低的地方。 
    148、夏季中国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七月平均气温为33摄氏度以上,人称"火州"。 
    149、由于吐鲁番盆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瓜果生长。这里出产的哈密瓜、葡萄特别甜,全国有名。 
    150、夏季中国长江沿岸的不少沿江城市气温较高。重庆、武汉、南京号称中国"三大火炉"。 
    151、中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毫米。 
    152、中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则数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 
    153、六月中旬,在江淮流域,细雨连绵长达一个月之久,此时正值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 
    154、每年的七、八月份,在江淮流域的梅雨季节刚过,随之便出现季节晴朗干旱的天气,这就是伏旱。
    155、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降水少,夏季炎热降水多。 
    156、从地理上看,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方与北方的界线。但人们常常将长江一线作为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157、长江全长6300公里,它的长度,流量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 
    158、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流经中国11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159、长江流经四川东部,江水横切巫山,形成长江三峡,正在施工建设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和发电站。
    160、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长度5500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161、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汉字--"几"字。 
    162、人们常说黄河是"一石(担)水,六斗泥",说明黄河含沙量很大。 
    163、世界上开挖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它全长1800公里。 
    164、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是中国面积最大、水容量最多的湖泊。也是我国内陆最大咸水湖。 
    165、中国五大淡水湖是: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苏与浙江之是的太湖、江苏的洪泽湖、安徽的巢湖。其中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翻阳湖。 
    166、位于中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流河。 
    167、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最大的峡谷。 
    168、中国许多自然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但因中国人口特别多,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就很少了。 
    169、水、土是立国之本。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 
    170、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171、中国水源资源主要集中颁在西南地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172、中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173、中国的草原主要颁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地区。 
    174、中国畜牧业较发达的地区主要颁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175、中国的林地主要集中颁在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山区。 
    176、中国的矿产资源颁相对集中,煤、铁、石油的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而有色金属矿大多分布的南方。 
    177、中国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及一些有色金属矿的蕴藏量居世界首位。

178、中国海域辽阔,近海渔场很多,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舟山渔场是中国第一大渔场。 
    179、中国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单乔木就有2000多种。还有世界上的特有树种,如著名的"活化石"水杉和银杏。 
    180、中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培育和推广的杂交水稻,为中国增产粮食超过1300多亿公斤,也为全世界粮食的增长作出很大的贡献。 
    181、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82、地处长江入海口,水陆交通便利的沪(上海)、宁(南京)、杭(杭州)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中心。 
    183、靠近港、澳用东南亚的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是广州和深圳。 
    184、中国三大航天中心是:四川的西昌、甘肃的酒泉、山西的太原。 
    185、中国有四大名园,即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前两座是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后两座是南方园林的代表。 
    186、中国古代有四大工程,即长城、都江堰、灵渠和大运河。 
    187、人参、鹿茸、貂皮,人称东北大宝。 
    188、大熊猫人称"国宝",是著名的珍稀动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北部和西南部的高山箭竹林地带。 
    189、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是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可以江海联运。 
    190、中国最大的港口是上海,其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三位。 
    191、已经回归祖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92、云南物产丰富,有许多闻名中外的物产,如专治听候打创伤的云南白药。 
    19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世界称为"东方瓷园"。江西省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 
    194、江苏省的宜兴有“陶都”之称,其紫砂工艺品最为独特。 
    195、杭州出产的丝绸不但花色繁多,而且质量精美。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著名的“丝绸之府”。 
    196、被誉为“天上云霞,地下鲜花”的杭州织锦,色彩美丽,工艺精巧。

中国山脉地图

众多高大雄伟的山脉按照不同走向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并形成许多山系。中国著名的大山脉有:喜玛拉雅山、昆仑山、天山、唐古拉山脉、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祁连山、横断山等。 
    喜马拉雅山脉:呈弧形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绵延2400多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中国四川省西北部,长达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7000米,最高峰公格尔山海拔7719米。 
    天山山脉:横亘在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平均海拔3000-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55.3米。 
    唐古拉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6000米,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的源头。 
    秦岭:西起甘肃省东部,东到河南省西部,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国南北之间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大兴安岭:北起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漠河附近,南至老哈河上游,南北纵长10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主峰黄岗梁海拔2029米。 
    太行山脉:自北向南横亘于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南北长400多公里,平均海拔1500-2000米,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 
    祁连山脉:绵亘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祁连山主峰海拔5547米。 
    横断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西藏、四川和云南三省区交界处,平均海拔2000-6000米,最高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台湾山脉:纵贯台湾岛东侧,平均海拔3000-3500米,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 
    此外,还有黄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峨眉山、庐山、武当山、雁荡山等名山。

中国地理知识大全

        中国地理知识大全 

2018-12-05 13:50:38 来源:中国房产网 浏览:1128

站内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为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