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产网 --中国房地产投融资信息第一门户 -www.juzhu.org-

房产新闻

合作动态

时事焦点

财富

财经视角

活动交流

在线咨询

/ - 搜文章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生活 >> 社科 >> 如何摆脱童年阴影?


如何摆脱童年阴影?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段不为他人所知的阴影,那个短暂的瞬间直到十年、二十年后,还在我们的心上留着伤疤:

1.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我好,学习好、听话、又孝顺。反正我怎么努力都不行,别人家孩子永远不休息、不折腾、不挑食。长大后,我对自己也没有一点自信,缺乏安全感……

2. 家里有个妹妹,我一直觉得自己不被疼爱。冰淇淋、巧克力,都要留给妹妹,否则就会被长辈们莫名骂成狗。长大后,我也一直缺爱,从不认为喜欢的事物和人会真的属于我………

3. 小时候被很凶的数学老师体罚过几次,从此我再也不喜欢数学了。中考、高考数学一塌糊涂,别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听不下去数学课,但我没法和任何人说这件事……

关于童年阴影,有一个很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为什么成年后的我们,有非常理性的思维,能克制很多成年后的不愉快经历,却唯独对童年的阴影念念不忘?为什么时间上离我们更远的悲剧,却比当前的悲剧更让人难过?换句话说,童年阴影和成年后的世界到底有怎样的联系,从心理学上应该如何去解释?

如果你读过这本今年 11 月 7 日刚刚出版的《成年之后,如何克服童年阴影(how to survive your childhood)》,你就会了解上述问题的答案,而且是足以让你恍然大悟的全新认知。

本书作者依拉·伊斯瑞尔(Ira Israel)是一名美国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他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心理学、哲学和宗教学三个学位。他的工作室在心理治疗领域极其火爆,不仅来预约的普通人络绎不绝,就连很多专业人士都向他取经。他之前写过四本畅销书,这本《如何克服童年阴影》更是刚上市就广受好评。

作者的每一个核心观点都足以让人眼前一亮,他指出:

1. 儿童其实是人生的第一份职业,“表演”才是儿童获得认同的关键。

2. 童年阴影其实是人们对当前悲伤的反向溯源。他还分析了为什么现代人感觉自己时时刻刻处在负面情绪当中。

3. 想要摆脱童年阴影,我们需要做的是“接纳”自己。“你必须卸去压力,否则负面情绪马上会压到你。”

而且,针对摆脱童年阴影,他还给出了很多操作性强的训练手段。这真的是我今年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略这本超赞好书的精髓吧!

童年阴影能绕过不谈吗?

为什么童年阴影是我们成长中必须跨过的坎?作者解释说,在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后,他把人的成长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食物链”上的成长。食物链的核心是通过学习技能,逐渐攀爬到更高的位置。这是现代竞争社会中,教育和职场赋予我们的成长。但这种成长与心理、情绪、精神等要素的关联很少。

第二种是“心态链”上的成长。心态链的核心,是我们的三观被摧毁又重建。从人生经验中,我们顿悟到,不能沿着过去的道路前进。比如说,我们曾一度认为爱的人永远不会离开我们,只要依靠 TA 就能开心地活下去。但是在分别后,我们终于意识到,人生是不能依靠任何人的,每个人都必须拥有对自身幸福的掌控权。

心态链的成长就像在爬纵向的台阶,每上一个台阶,人生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而跨不过去的人,将始终停留在过去的层级上。而童年阴影,显然处在“心态链”的维度。所以,为了获得更完满、更幸福的人生,我们决不能对童年阴影避而不谈。

儿童,其实是人生的第一份“职业”

作者犀利地指出,身为儿童,我们其实在扮演讨人喜欢的角色,以此来获得认同。

小时候,我们只要表现出听话、可爱又孝顺的样子,就容易获得接纳和爱。但在长期创造“错误的自我(false-self)”之后,我们渐渐分不清,到底是因为“自己”真的被人爱,还是自己“扮演的特质”受人喜爱。

当我们发现,我们给长辈端茶送水,给弟弟妹妹让梨,假期闷在家里不捣乱就能得到表扬,我们就倾向性地表演这样的自我。

作者说,在这个意义上,儿童其实和职场工作是很像的,父母就是我们的老板。我们要察言观色,观察他们的喜好,并且表现出让他们喜欢的样子。而且身为儿童,这种扮演更加严重,因为我们不具备和“老板”议事的空间,更不具备和父母叫板的资本。

而相应地,一旦受到批评,我们永远会默认是自己出了问题,是我们让大人们失望了。特别是在当今的文化当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经常用“奖惩制”来维系:

孩子功课做得好,按时睡觉了,吃的荤素搭配合理,我们就带他去吃麦当劳;

孩子这一周在学校很听话,我们就周末带她去动物园玩;

可是,在去动物园路上,孩子在路上闯红灯了差点被撞到,我们立刻生气地带他回家,让他面壁思过。

这是很真实的情景吧?读到这里,我真的想起了自己童年时的回忆。作者说,换个角度想,这其实是一种“训宠物”的教育方式:孩子无时无刻不处在要取悦父母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失手,都会导致此前苦苦经营的奖励烟消云散。

长此以往,在父母的奖励和惩罚当中,我们形成了一套应对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站姿,什么是好的说话方式,该穿什么衣服,怎么笑会让大人们觉得自己很乖……

这就直接导向了孩子们深层的自我认知:在这世界上,没有人会无条件地爱我。

尽管父母一次一次说:“爸妈会永远对你好的,父母会永远无条件地爱你。”但是当我们身为父母的时候,我们的一些举动,又会让我们的孩子觉得,我们爱他是有条件的。父母和孩子的行事逻辑是不同的,我们不能拿长大之后的思维逻辑去理解孩子们。

最后的结果就是,儿童真的成了人生的第一份职业(professional child)。在这段职业生涯中,真实的自我渐渐隐藏在内心深处,而表现出来的讨人喜欢的特质,浮现在我们生活的表面。

世界上只有 1/4 的孩子有安全感

上世纪 30 年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像理论。拉康指出,儿童的自我认知就像是它在看一面镜子。

在儿童自我认知的第一阶段中,它在镜子中没法认识到自我,也感觉不到自己的头、眼睛、鼻子和嘴巴等器官,它对自己的所有认知,都是通过母亲给它的回应而产生的。

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因斯沃斯在拉康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性依恋”理论,她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

1. 安全型关系(securely attached)。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关心、负责。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更有安全感。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2. 焦虑-矛盾型关系(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太关心,也不太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会害怕陌生环境。

3. 回避型关系(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也不太负责。孩子则会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会特别高兴。

而本书作者还补充提出了第四种关系,混乱型关系(insecurely attached:disorganized)。在这种关系中,妈妈总是在警告、恐吓、不认同自己的孩子。婴儿的表现也是混乱而无序的,处在非常不稳定的状态。

那么,我们是在什么时候产生了稳定的亲子关系呢?结果可能出乎我们所料,在学会说话之前,我们很可能就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安全型依恋风格。我们对世界是否有安全感,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和依赖对方,其实在非常小的年纪就已经决定了。

而在所有人当中,最多只有 1/4 的人拥有安全型关系。

童年阴影,其实是对当前悲伤的反向溯源

通过刚才的理论介绍,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当我们很小的时候,经常处在负面情绪当中。但是,童年阴影为什么在成年之后还能被那么深刻地记住,难以遗忘呢?

想想看,童年也有快乐的时光,但很少被我们记起。而童年阴影却好像无处不在,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都会想到:“啊,这和我小时候的情景一模一样的,这么多年我就没任何长进!”

面对这种情况,作者尖锐地指出,童年阴影其实是人们对当前悲伤的反向溯源。换句话说,童年阴影从来不只是童年阴影,更是“成人阴影”。

当儿童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中长大之后,渺小的我们相对于庞大的社会组织和权力关系来说,依然是一个无力的小孩。小的时候我们需要获得好成绩,长大后也一样,我们需要在恋爱、职场、子女教育当中脱颖而出。

而且在长大之后,更没有人会无条件的爱我们,即便是关系非常好的朋友或同事,甚至恋人,在相处时都会有距离,这是现代成年人都懂得的一种礼貌。

当代人的工作压力太大,这直接导致我们的负面情绪容易沉积。其实比较好的状态是“工作是为了活着(work to live)”,在一周工作 40 小时之后,我们能挣到足够的钱,每年有 3 到 6 周的带薪假,能够去博物馆、听音乐会、学些插花、滑冰、手绘等业余课程,能陪孩子一起玩、一起出门旅行等等。

鲍勃·迪伦有一句名言,我特别喜欢:“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他早上能够自然醒来,晚上能够避免熬夜。而在这一天当中,他能做他喜欢做的事。”(A man is a success if he gets up in the morning and gets to bed at night, and in between he does what he wants to do.)

但鲍勃·迪伦的歌词对我们而言,完全是一种奢望。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活着是为了工作(live to work)”。那个每周上五天班、每天上班八小时的神话,早就消失不见了。创业公司采用“996”的工作时间,早已被视为正常的事情。而且现在我们还认为:工作就应该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应该将上下班的时间分得太开。

为什么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感觉身体被掏空》能获得那么高的热度,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更重要的是,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人们总会有失手的情况。但在失误之后,极高的压力开始让我们自我否定、自我批判。我们开始想:“我从来没在某段关系中被人喜欢过,小时候被大家疏远,长大后被同事们冷眼相待。我怎么做都无法让别人喜欢我……”

或者说,“我做事情永远做不到百分百让人满意,从小就是马马虎虎,别人总觉得我是在敷衍了事,尽管我已经很努力了。长大后我也很难在工作中被认同,这是我过不去的障碍吧……”

你看,这就是作者说的,童年阴影其实是对当前情境的反身带入。我们是当前处在悲伤的情绪中,然后从记忆深处调取了童年的悲惨记忆,从而进入更深层的自我否定当中。

还被戳得不够惨?作者的毒药还没发完呢!他进一步说,我们之所以会选择带入童年阴影,其实还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这是什么意思?说直白点,就是我们害怕自己在未来还会继续被抛弃、被批评、被看不起,所以在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

以恋爱为例,在莫名其妙被甩了之后,我们凄惨地对自己说:“可能这就是我欠 TA 的吧,我从来没被人百分之百地爱过,喜欢的人总是莫名其妙就离开我。从小到大,无一例外。”或者说,“我就是这个命,我就不配得到别人的喜欢,我就不配有完美的爱情。”

当我们有上述心理活动的时候,我们除了在舔舐自己的伤口,更是给自己的未来打了一剂预防针:“唉,下一次还会遇到这么难过的事,我还是早点做好心理准备吧......”

我再重复一下作者这个精彩的观点,你可以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童年阴影,其实也是成年阴影。 我们对当前的生活充满了“憎恨(resentment)”,于是去往记忆深处调取童年的阴影,并且给未来的悲伤提前埋好伏笔,做好再次受伤的心理准备。

事实是,我们在过去、当下、未来的三个时空里,或许活得都不快乐。

运用多元手段,摆脱童年阴影

既然童年阴影影响到整个人生,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摆脱它呢?

作者说,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维态度:就是要活在今天,接纳真实的自己。

注意一下,接纳真实的自己,不是“悦纳”自己,不是自我励志,而是一种“自我承认”,是不再给自己增添太多负担,不再说“唉,我本来还能做得更好”。

那些说“如果我做得再好一点,我就会更快乐的人”,一辈子也不会获得快乐。你必须要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人生,不要无时无刻处在自我绑架的压力之中。

同时,作者还提供了四种具体的方法,帮助你摆脱童年阴影。

1. 镜像练习。

镜像练习法是一个需要日常训练的方法。操作步骤是,你回家找到一面镜子,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对自己说以下这些话:

现在的自我就是很好的自我。

现在的长相就是我真实的长相,我不需要做更多的装饰。

现在的生活已经是很好的生活,我不要盯着比我更富有、奢华与闲暇的人生。

我的童年时光,它本来的模样是喜忧参半、悲喜交加的,而不是一场讨好的谎言。

我要学会去原谅那些曾经给我伤痛的人。

我要学会去原谅我自己。

我要回忆起童年时候,那些值得感谢的人,那些给了我自由,给了我礼物,让我快乐的人。

我应该学会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烂摊子,而不是在情绪上逃避、在精神上自戕。

作者说,当你日常对自己说这些话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可能会回忆起童年的景象。这时,你不要惊慌、不要逃避,反而需要敢于跳出自我,站在旁观者的视角,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感知,或者说体验一下,自己的负面情绪是怎样被大脑生产出来的。

当你对这一切有了更加清醒而客观的认识时,你对于童年阴影也就不那么恐惧了。

2. 以“天”而非“年”作为思考人生的尺度

那些有童年阴影的人往往觉得,我离童年阴影还不远,那些可怕的回忆不过是十几、二十几年前的事。或者说,几十年前的这个月,我“刚刚”遭受了一场欺凌……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通过月份和年份来衡量人生,比如说信用卡账单、租金、年终奖、年度计划等等。但是我们应当跳脱出这种思维的局限,站在“人生有多少天”的角度思考人生。一个人平均大概能活 3 万天,你已经活了多少天呢?

如果你的人生已经过半,你难道还在抱怨那些在 2 万天之前发生的事吗?相反,如果你还有 2 万天可以活着,那难道不应该想想,以后的人生打算怎么度过吗?说得极端点,未来,在你的追悼会上,你的子孙会觉得你很好,你对他们很温柔,你给他们的童年留下宝贵的回忆吗?古人云“将心比心”,现代人所说的同理心,大体就是如此吧。

我们需要生活的微光,也需要长期的目标。就像小学时我们都学过的那篇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当人生重新以天,而不是月和年作为计算尺度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感到时间流逝的可怕,也更容易认识到:生活还有远方,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过去的泥淖当中。

3. 如果一定要聊开,要与当事人建立面对面的沟通。

这种沟通方法大家之前看得也比较多了。作者只是强调,如果要与那些伤害了我们的人和解,一定要当面沟通,不要通过电子设备联系。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与人的交流中有 95% 的信息其实是通过非语言信号——比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完成的。而缺乏面对面的沟通,人们将处在疏离感和距离感中,不利于完成情感沟通。

说个极端点的例子,你打电话过去,鼓足勇气聊小时候的一次伤痕,可是对方正坐在马桶上上厕所,或者正在愤怒地等红灯,又或者正在瑜伽课上把自己扭得呲牙咧嘴。你们根本就不具备好好聊下去的可能性。

相反,只有你把对方约出来,一起面对面的沟通,他才会认识到这件事在你看来这么严重,才会愿意和你好好交流,给你一个拥抱。

4. 要分辨“童年阴影”和“童年欲望”(重点)

在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因为自己缺乏什么,而把它误认为是一种童年阴影。比如说,假如小时候家里缺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长大后你就特别想过纸醉金迷的生活。当别人问你为什么你对钱这么敏感,你就会说:“我小时候穷怕了,这是我的童年阴影”。

你看,这正是作者所说的,把童年欲望和童年阴影混作一谈了。不富有怎么能算是童年阴影?童年欲望指的是一些我们特别想满足的物质型需求,还比如我想有更好看的衣服,想吃更多的饕餮盛宴……

但我们没钱、缺少衣服、吃的素,只要不是低过了人类生活的下限,都不足以称得上是童年阴影。其实,这更多还是攀比心理和欲望之心在作祟。而真正的童年阴影,指的是在内心、心理、情感上受到的创伤。但当代人经常把这两点混作一谈。

作者认为,这个误解也要怪罪于这个消费主义的社会。

小结

这是我今年读过的,对我启发最大的一本书。它不仅介绍了拉康和爱因斯沃斯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还揭示了“儿童通过扮演来获取认同”的残酷真相,并且说明了“童年阴影只是我们对当前情境的自我代入,童年阴影其实是成年阴影”这个深刻的认知。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四种应对童年阴影的方法:

1. 镜像练习

2. 面对面沟通

3. 分辨“童年欲望”

4. 以“天”作为思考人生的尺度

摆脱童年阴影,绝不仅仅是医治旧有伤疤这么简单。相反,它还关系到我们如何认识当前的自我,以及如何安抚自己的灵魂。当你明白了心理阴影是如何被构造的之后,你对自己的心理阴影也就没那么害怕了。

今日份的彩蛋,推荐的是一个用 10 分钟认识拉康和他的“儿童镜像理论”视频片段,这个视频选自国外一个非常著名的“十分钟速读系列”,内容详实,画面饱满,风格幽默。希望我们在阅读最新原版好书的时候,还能不断回到经典中,去了解那些解释了世界运行法则的伟大的思想家们。

2019-04-12 12:29:54 来源:中国房产网 浏览:1130

站内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为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