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进化简史 作者:李智勇,王韶珲,胡才勇 摘要:办公室成为社会生产力中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一直都没有人正式提出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以WeWork为代表的共享办公形态的出现,办公室作为现代科技文明时代的重要工作场所,第一次这么高调的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里,也得到了资本的大力追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重要助力器。而纵观世界历史,办公场所从中世纪的教堂到现今大热的共享办公,经历了几百年的进化演变,而办公场所的每次变化,都代表着人类工作形态的新一次探索和转变。本文将纵观世界历史中办公场所的形态演变,通过研究,揣摩未来办公场所的发展方向及内涵。 关键词:办公室;教堂时代;庙堂时代;打字员时代;女红时代;格子间时代;共享办公时代;产业集聚时代;中关村。 引言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提到社会生产力要素是指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就是明确劳动目的、知道劳动内容及方式方法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包括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原材料等”;劳动资料,“包括劳动工具、动力系统、运输系统、信息传递系统和劳动场所等”。这是“生产力三要素论”,在这个论述里已把劳动场所作为劳动资料的一个元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出现,有人质疑生产力三要素已不再适合现在生产力发展的现状。有人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力要素的论述原文:“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些论述中:“工人”,就是劳动要素;“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就是知识要素;“自然条件”,就是自然环境要素;“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就是资本要素;“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靠的是信息要素(那时还没有“信息”一词,马克思把它叫做“资本生产力”)。马克思的这些话,用今天的语言说: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土地、资本、信息、知识、环境等六个。这是“生产力六要素论”。就是在这样的要素论里,也只是针对农民提到了土地“给劳动者提供立足之地,给他的过程提供活动场所”。可以想见,当年《资本论》出现时,现代意义上的办公环境还没有出现,本文特此对办公室的发展历史做一个探讨。 12000年前,农业革命加速了历史的发展,茹毛饮血的人类开启了农耕文明。而到了500年前,人类才真正开始握住科学这个抓手,直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全世界范围的工业革命正式爆发。某种程度来说,就在彼时,历史画下句号另创新局。站在历史的高度下,纵观过往,人类的生存方式从野兽式地捕猎到刀耕火种,从工厂时代的劳力到硅谷的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对工作的需求也早已不是最简单的生存。人类记录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数据不计其数,而这次,本文将从办公室的演变历史入手,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试图从人类办公场所的变迁中一窥世界产业及经济模式的变化轨迹。 一、世界办公室进化史及其成因解析 1.1 教堂时代 如果让你用一幅照片来描述当下时代的工作场景,绝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办公室”作为这张照片的拍摄场地。在现在的时代,办公室的存在就像商业世界里的空气和水一样自然,然而回首看历史,办公室经历了长足的发展才演变成现在的模样,它和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是商业文明的缩影。 办公室这种物理形态最早的雏形要算得上是中世纪的教堂。这个时期的办公场所只属于社会地位很高的修道士,教堂的钟声也像极了现在的“打卡制度”,这一时期的办公室正处于最早期的萌芽阶段,我们称之为教堂时代。 教堂时代的办公场所,顾名思义,是以教堂为主要形态存在的,不过,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间办公室——乌菲兹美术馆。在说到乌非兹美术馆的同时,就不得不提到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家族的名字往往和著名的文艺复兴共同出现,更有说法称美第奇家族是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教父,这个声名显赫、腰缠万贯的大家族在文艺复兴时期为艺术和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在洛伦佐·德·美第奇的统治下,进入黄金时代,成为文艺复兴的典范。城市粮食供应充足、慈善事业兴旺、娱乐享受人人参与,艺术家和学者得到慷慨赞助,美第奇府邸成为各地游客向往的地方。 说到美第奇家族对于人类的贡献,米开朗琪罗就是受到家族中洛伦佐的注意才有了之后的大师之路,不仅如此,达芬奇和伽利略这样的天才也是受到了美第奇家族的资助。美第奇家族建造的乌菲兹美术馆在现今依然是佛罗伦萨的著名景点,其艺术成就世人皆知,不过少有人知道的是,乌菲兹美术馆是历史上第一间真正意义的办公室。 盛况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1737年,第7代美第奇没有留下继承人就去世了,这样,在西欧声名显赫的美第奇家族的家脉就此断绝。然而,美第奇家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收藏品,现在还保存在乌菲兹美术馆里。 1.2 办公室的打字员时代 即便在16世纪就出现了办公室的雏形,但一直到19世纪初期,办公室还不是一个流行的工作场所。整个美国大概只有不到5%的劳动力在办公室谋生。纽约之外,办公室职员甚至都不被看作是一个正经的职业——不种地也不铺铁轨,不炼钢铁也不锻打刀枪。这群人与大自然隔离,体会不到四季轮换,生命的意义也无从谈起。他们不生产任何东西,最多只是复制文件。 办公室职员们大都被当做会说话的机器人对待,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深深影响了当时的资本家,泰勒理论强调秩序、阶级组织、监督及群众利益。他提倡的这种科学式管理把人视为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把员工视为会说话的机器人。 站在呼吁人人平等的现代回望当时,未免会觉得那是一个腐朽不堪的年代,但事实上,这种将人物化对待的铁血政策实为权衡之举。19世纪的办公室职员大多都是一种职业——打字员,闭塞的办公室远比街道嘈杂,此起彼伏的“咔哒”声充盈在廉价烟草的雾气中间,没有寒暄,每个人身后的监督员时刻瞪大双眼,以免面前的打字员因为偷懒而耽误了明天报纸的印刷。 就在此时,办公室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正式到来,即打字员时代。 1.2.1 纸媒发展催生打字员行业 有一种被广泛认同的说法,工业革命催生了纸媒的发展。报纸并不是从诞生以来就服务于大众的,在工业革命之前,报纸是昂贵而又富有政治意味的产物,它依赖于政府的津贴并且受制于党派。直到工业革命后期,本杰明·戴(BenjaminDay)为摆脱印刷生意清淡的困境,决意办一份面向平民百姓的廉价报纸(Cheap Papers),一美分的报纸让社会信息第一次集中流入千家万户,本杰明创办的《太阳报》(TheSun)因此广受热捧,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这才催生了最早的一批办公室职员的诞生。 1.2.2 昙花一现的开放式办公 直到1904年,现代办公大楼的开端——莱金大厦正式建成,这是历史上第一栋天井高层办公楼,也是空调系统设计第一次整合进建筑设计当中。这一时期,将工艺技术提高到与视觉艺术相等位置的包豪斯运动兴起,设计出一大批强调“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办公家具,审美与功能实现了高度的融合。 正值此时,从工作的例行程序来看,办公室职员与工厂工人更加相似了。办公室内部被划分为负责各种具体工作的部门,同一部门的雇员处理同一环节的相似工作。除了工作环境不尽相同之外,在工作流程方面,两种群体都好似易被替换的标准零部件。从办公空间的规划来看,泰勒主义的影响力还表现在,内部空间的规划设计通常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效率为导向,以工作流程为依据,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或空间移动为具体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办公室职员对工作与自我的控制权也被进一步削弱了。 开放的办公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物理空间,19世纪末期的女打字员是现代白领的雏形,她们在开放的办公环境中被要求每个小时打出规定的字数,机械重复又繁重的劳作,再加上拥挤又毫无隐秘性可言的环境,让当时的劳动者疾病缠身,资本家们并非菩萨心肠,但频繁倒下的劳动力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个棘手的大问题。 根据我国2018年的办公室使用标准,可以稍做对比。我国规定,处级以下,每人使用面积6平方米。 而在20世纪初的欧美,打字员的人均工作面积或在1平方米以下,其工作环境可想而知。 在现代社会,被普遍推崇的开放式的、无阶级划分的办公空间,早在1940-1950年间就被广为推崇。但这种合乎人性的平权办公模式并没有持续多久。在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昙花一现地出现了大批量的开放式办公室,又迅速地在20世纪中后期被格子间取代。 开放的办公空间在那个时期等同于嘈杂和拥挤,不止让劳动者们的身心极度不舒适,同时也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种种的麻烦。格子间就这样应运而生,曾经的办公室职员在工作性质上与一般的工人无异,基本不需要团队协作和创造性的工作,机械而重复地对着键盘敲打或拧着产线上的螺丝是他们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某种程度上而言,效率等同于物理数量。 1.3 办公室的格子间时代 现今受人诟病的格子间办公室由鲍勃·普罗普斯特( Bob Propst )在 1967 年推出,整个办公空间用模组化和格子状的空间设计来达到有效和完善的管理。最初的格子间的隔板有120度的夹角,其目的是利用半局限的格子让公司中的个体拥有相对独立的思考空间,却又不会完全封闭于集体,这与那个时期的办公形态的转变有巨大的关系。 办公室发展的第三阶段——格子间时代正式到来,这对劳动者们是一个莫大的好消息,因为从这个时代开始,劳动者不再被当作重复劳作的机器,而是回归了有人格和思维的劳动力形象。 1.3.1 硅谷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成熟发展,一些从事高科技研究的企业在那个时期一并崛起,1971年美国记者霍夫勒(Don Hoefler)在《每周商业》的报纸中首次使用“美国硅谷(Silicon Valley,USA)”一词,直到现在,这个词汇依然是很多现代人心中的圣堂。 科技企业的发展致使办公环境不再以容纳的人数多少为好坏的衡量标准,天才的科学家需要的并不是无休止的重复劳作,而是灵光乍现的金点子,而一个创意的实现是需要各个岗位的人高效地协同办公的,故而在20世纪后期,格子间一时风头无两,是当时高效的代名词。 员工各自的办公空间或用隔墙或用隔断一格一格分开,变成独立办公空间的形式,在增强个人私密性上的确属于进步。而普罗普斯特的格子间在试图给予员工个人隐私性的基础上,同时又使个人占用的办公空间最小化。它因为经济实用受到欢迎。尤其是在美国,格子间的出现恰好赶上了白领工人的膨胀,工作团队越来越庞大,而此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也迅速攀涨,性价比极高的格子间因为方便组装,大大便利了办公区域的规划。 《纽约时报》曾在一篇《谁发明了办公室格子间?》的文章中指出,普罗普斯特本想要给办公室带来民主的气息,却开创了一套格子间办公室格局和一项价值上十亿美元的产业,并且让奴役有了更具体的形态。 直到21世纪初,崇尚开放协作式办公的硅谷才逐渐开始挥别格子间 。打破了上司与普通员工间的层级结构,营造出平等、合作、创新的工作氛围。硅谷一直在引领办公室的新潮流。然而即便如此,格子间依然是全世界销量最高的办公家具,每年售出三十亿美元以上,只不过这个数字在逐渐减少。开放平等的办公环境又再次受到青睐,但这次的目的并不是将物理空间的容纳率发挥到极致,而是破除阶级特权——21世纪的年轻人普遍认为格子间更像是资本家为每个人树立的牢笼。 以前的办公室,都是在被按照工厂设计,21世纪美国西海岸的年轻人转变思路,把办公室按照大学来设计,你不但可以装饰自己的工位,甚至可以带孩子、宠物一起上班。 硅谷人终于在这时找到了资本与科技的平衡点。 1.3.2 “八叛徒”与仙童半导体的故事 硅谷与资本的往事,创造了最伟大的商业,同时也是20世纪中后期最被人嘲讽的笑料。 晶体管之父阿尔诺德·贝克曼将招聘广告以代码的形式登在学术期刊上,并在面试前会对求职者进行一系列智商、心理及创造力的测试,以此方式招到了八位来自美国东部的年轻科学家。八个人均被贝克曼的才学吸引,但久而久之却发现他并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雄心勃勃却没有商业远见,刚愎自用,极度不近人情。一年多的时间,公司一件产品也拿不出来,投资者也失去了耐心。 于是八个人便出走公司,成立了鼎鼎大名的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贝克曼愤怒地将这八个人称为八叛徒(traitorous eight)。仙童半导体在1960-1965年之间,每年的销售额都翻一番,但由于投资协议在利益的分配上大大弱化了八个人所能得到的利益,母公司大量回购了八个人的股份,于是八个人第二次全部出走,各自单干。 顺便一提,仙童公司早期的员工包括AMD和Intel的创始人,还有大名鼎鼎的摩尔,摩尔定律就是他最先提出来的。八人帮为硅谷最早写上了一段传奇,也是资本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獠牙,但这段故事依然深刻地留在硅谷人的心中,就连乔布斯都说:“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 正因为硅谷有这样的“黑历史”,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的硅谷精神才在互联网加持下显得尤为强烈。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来与世界交流,互联网的世界里似乎不再像现实世界那般阶级分明,所有信息都是公开且人人可读的,互联网精神就这样茕茕孑立地屹立在那时的硅谷之上,它既是一种新的创业方向,又是年轻人以技术为剑,向世界发起的新思潮。 而最能印证这种思想升级的物理载体就是又重新回归平等开放的办公室,即使开放式的办公环境还未在全球形成绝对主流。年轻人在这里几乎可以完成所有事情:工作、健身、吃饭、购物、休憩、交流。毫无疑问的一点是,这样的办公室会使员工更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的工作。 二、中国的办公室发展历程 2.1 庙堂时代 西汉末年,随着佛法传入中国,才开始出现了寺院。当时的“寺”是办公机关,直属于皇帝下面一级单位的办事机构。皇帝下面办事的一级单位有9个,共9个寺,长官称为卿。 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公务人员上了4天班,第五天则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到了东汉,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史记·百万君传》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它规定官员不但可以洗澡更衣等,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 我们现在常常所说的“寺庙”一词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庙是供鬼神的,皇帝祭他的祖先叫太庙,普通老百姓的叫祠堂,供养鬼神的地方称为庙。把寺与庙拿来相提并论,实际上相差甚远。寺不是庙,寺是一个办理佛陀教育的机构,如今政治制度变了,但这个名称一直没有变,形式也没有变。从前皇帝办事的机构是宫殿,那么佛寺也不例外,也是宫殿式的建筑。 所以“寺”不是庙,它是一个办事机构。 就物理形态和功能性而言,古时的寺与西方办公历史中的教堂时代不谋而合。千年以前,教堂早上的钟声一般来说一天要敲三次,早上、中午、晚上各一次,天主教会自古有《三钟经》的古老经文,当每敲一次钟声的时候,便念一段这样的经文,一天三段,这大多被现在古老的隐修院所延续下来。 反观中国,以苏州寒山寺为例,僧人撞钟一般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钟108下,表示一年的终结,有除旧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108次,人的所有烦恼便可消除。 教堂与寺院的物理形态有其相似之处,另外,二者的钟声也同为祈福之式,更为有趣的是,二者均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最早的办公室角色。 2.2 女红时代 唐朝时期,其95%的社会劳动组成都是体力劳动,居庙堂之高的文武群臣也并没有一个集中办公的场所——地方官员上报问题,高层官员收集资料,集中整理,再行上报,最后在会议室功能的金銮殿统一处理。 唐代武德时期,高祖设立由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翰林院,除文学之士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皆可入选,以待诏于院,史称“翰林初置,杂流并处”。由此可见,翰林院在当时是最接近于现代办公室的劳动力集合场所了。翰林院聚集了全国为数不多有读写能力的文化人,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字资料,这在识字率低于5%的封建时期,实属丰功伟绩。唐代的休假制度从5日休一天改为10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末一天休息。除此之外,每年的清明和冬至放1至3天假,让官员回家祭祀祖宗,称为“至日”。至此,办公形态距离“庙堂时代”并没有明显变化。 在700多年后的明清时期,社会上一大批以手工业谋生的女性开始出现,一人一椅,这样的工作模式十分接近于所谓的案头工作,中国办公室的女红时代从此到来。 女红,在中国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技艺。据考古发现,一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缀兽皮;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不但会使用骨针,而且会使用捻线和纺轮;而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出现了麻线和绸片,丝线和丝带等原始的纺织品,这些都形成了女红及其用品的雏形。 虽然描画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的活计古已有之,但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夫家对于择妻的标准,都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之,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再加上当时手工业高度发展,女红在这个时期才从普遍的意义上真正广泛的流行起来。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机械化替代了手工活,女红也因此受到很大冲击,原本小姐丫头,姑娘太太做女红活计必备的那些女红用具如:剪刀熨斗针线盒,顶针量具绕线板,针拔刮板喷水壶,绣花棚架针线篓等等,都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退出历史的舞台,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抛弃,而且关于这些女红用品的资料也少有记载,极其难寻。 不难想象的是,这个时期的女性劳动者们与西方打字员时代的女性打字员尤为相似,后者处于逼仄的物理环境当中,前者处于更为狭隘的社会角色中,同样的是终于可以通过劳动赚取所需,其劳动价值才刚被社会正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女红文化的载体,女红用具自有她独特地魅力。毕竟她伴随人类文明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与各地的民族习俗紧密相连,与深厚的社会文化一脉相承。 女红盛行的时代虽已远去,但在近年来,不少中外有识之士独具慧眼,对于中国女红用具情有独钟,争相收藏。有人把美轮美奂的古代服装悬挂起来作电视墙背景,十分大气;也有人把精美绝伦的绣品装裱起来装饰客厅书房,别具一格;还有人把寓意吉祥的绕线板收在针线篓裏置于案几,发思古之忧情。中国女红集观赏价值和实用功能于一体,深得中外女红爱好收藏者的青睐。已经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女红用具,又通过收藏领域渐渐回到我们身边,她不仅唤起了我们对于中国女红久违的回忆,迟到的欣赏,更唤起了我们保存她,爱护她的责任心,和发掘她,宏扬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儒家文化传统中对于女红和读书写作之间的取舍观念,在一些著作中均可以发现。《红楼梦》中,薛宝钗对林黛玉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认识字的倒好”,“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等。由此可见,女红技艺对于当时初入劳动力市场的女性来说,既是进步,同时也是禁锢。 书面语言的学习是需要走出家门进入学堂的,这对女性来说是违背古代社会道德规范的,因此读书对于古代女性来说是属于极少数人的特权。而女红几乎对于所有女性来说得心应手,与儒家文化所强调的女心向内的伦理特点相符合。 正是这样,明清时期盛行的女红文化让诸多深入浅出的女子得以拥有一技之长,深闺之中的一针一线在男尊女卑的时代中不止是营生的活计而已。她们绣起生活,绣起希望,也无意间在历史中绣下了女性劳动者的身影。 2.3 机关时代 短暂的民国时期一直是文艺作品的挚爱。民国时期的大上海社会风貌与清朝后宫的勾心斗角,堪称影视剧最受欢迎的两个时代剧素材。民国时期的报社是一个颇为火爆的行业,而报社行业的工作形态也就决定了办公室的概念已初具雏形。就拿当年报刊界的龙头《申报》举例——其实它最初是由来自英国的一个商人创建的,这个由外国人创建的报纸却是中国新闻界的泰斗级刊物,我们熟知的很多民国思想家、文学家都曾在《申报》上发表过文章,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茅盾、鲁迅、沈从文等等,这也能侧面证明报社的行业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多么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繁荣程度可见一斑。 用报社来举例只是因为它更容易让读者产生画面印象,其实不止报社,民国时期无论是政治单位还是商业机构,其工作场所的形态大致已与现在区别不大。受西方文化的大肆影响,当时的大上海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职业氛围,律师、政客、手工艺人、体力劳动者、证券基金从业者等等,并不单一的社会环境便决定了当时的办公室已十分接近现代办公环境。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并不同于此前昙花一现的大上海,社会矛盾尖锐,经济水平落后,货币贬值,交通运输不畅。建国后,一个全面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共产主义社会便迅速建立起来。由于工业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办公室”也就自然没有在社会中得到普及。 但“办公室”在当时并不算是一个生僻的词语,相反,它承载着一代人对于跨阶层的强烈渴望,代表着知识文化和权力的混杂体。坐办公室的人,是一个形神兼备的词语,在工厂盛行的时期,只有为数不多的天之骄子可以坐在办公室内指点江山,“能够找一份坐办公室朝九晚五的工作”也成为了大部分年轻人的梦想。 这时的中国办公室,我们称之为机关时代,形态上更接近于打字员时代的办公室。只不过有趣的是,西方坐在办公室的打字员是社会底层的劳工,亦是鄙视链的底端,而在中国,恰恰相反。 2.4 格子间时代 1978年12月18日,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中国开始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和措施,也就是闻名于世界的“改革开放”。 随后迎来的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四十年,在此期间,不仅重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领域在短时间内走上世界前列,更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办公室也随着多形态产业的繁荣而一并得到发展。就在此时,中国与世界的办公室形态完成形神兼备地接轨,格子间时代到来了。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要属中国的硅谷——中关村。 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强势增长的经济,同时也催生了中国办公室的格子间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办公室终于与世界接轨,回到主流路线。 1982年,中关村尝试迈出第一步。历经6年,从区、市、上到国务院层层论证、修改、审批,终于在1988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迎来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视察。并且当时的中关村园区的得到了来自国家科委、中科院和财政、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还有“一路绿灯”的政策扶持。税收返还,税收减免,越来越多的优惠降临到中关村企业身上。 从此,中关村进入了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的新时代。中关村三个字对90年代的年轻人而言意味着希望和冒险,几乎所有当今的互联网大佬都在彼时彼刻与中关村发生过不同的故事。 1994年算是中国互联网元年,这一年中科院、北大和清华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连上了互联网。而张朝阳在这一年回国担任MIT亚太区联络人,开始寻找互联网的机会。 1997年,丁磊走出体制外,创办网易公司,写出了第一个中文个人主页服务系统和免费邮箱系统。第二年,网易门户正式上线,每天有10万人的访问量,广告销售额达到了10多万美元。而在此时,马云刚刚决定放弃中国黄页,他将自己所持的21%中国黄页以每股2、3毛钱的价格贱卖给了公司,拿回10多万元。 依然是在1998这一年,刘强东被联想的创富故事所鼓舞,便拿着1.2万元积蓄赶赴中关村,租了一个小柜台,售卖刻录机和光碟。柜台名叫“京东多媒体”,这便是“京东商城”的前身。 同年,李智勇正在努力地打造中关村最大的电子维修城,三年之后,他的鼎好IT服务平台是全国最大的IT服务平台。相比于同龄人,雷军要显得厉害得多,未满30岁的雷军在这一年被聘为武汉大学名誉教授,并在98年8月底担任金山公司总经理。 1999年,同样年轻有为的还有从北大物理系硕士毕业不到五年的胡才勇,十年之后,他凭借在国产基础软件领域的拼搏(红旗Linux的主要发起人和RedOffice创始人)和柳传志等人同时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2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奖。 从联想、新浪、搜狐、当当、联众、金山词霸、神州数码这些老科技牌企业,到小米、暴风影音,美团、UC、今日头条、36Kr、小猪短租这些新锐独角兽企业,它们都从中关村起家。 那个时代的人,创造了当今最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 格子间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中,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缺席,但在互联网兴起后,我们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从零到百的大幅度进阶,办公室的发展历程也在80年代之后与西方大致无异,并行进化演变。 三、办公新次元:从共享办公到产业工场 办公室的演变到此并没有完结。2008年金融危机震荡全球,市场需求严重萎缩,解决产能过剩成为全球各国的首要议题,中国同样遭受产能过剩的困扰,政府也开始鼓励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化闲置资源的配置。随着85后、90后、95后等新生代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喜欢创新 、追求新鲜事,并且乐于分享,进一步促进了共享经济的发展。 这便催生了办公室的共享办公时代。这时办公室的形态已经不仅仅以办公效率为单一考量因素了,而是更加关注人本身的价值提升和办公感受,这已经不仅仅是商业形态的进步,更是文明的提升。 共享办公(co-working)作为降低高昂房租而进行共享空间的办公模式,便在此应运而生。客户仅需支付少量租金,就能一起共享办公设施、环境和服务,并彼此分享信息、知识、技能、想法和拓宽社交圈子。 成立于2010年的WeWork是全球共享办公领域的佼佼者,2017年就达到200亿美元估值。WeWork通过线下的物理空间打造企业线上社区,通过社交活动、沙龙增强会员之间的沟通,提升用户粘性。将创业从相互分割的个体行为演化成跨界多元的“共享协作”,把传统的办公活动转变为一种时尚的“微社交”(micro social)文化。 反观我国,共享办公在中国是一个新兴起不久、发展很快的行业,一时间涌现很多企业来做。在2018年一季度末,在主要城市已经有550个共享办公场所。相比于西方的办公室发展史而言,我国的办公场所并没有经历长期的应用和演变,能够达到今天这样发达的程度,是改革开放的激发成果。 据说马云在成立阿里巴巴之前找过雷军要投资,而雷军认为对方的商业模式模糊,并且面前的这个小个子实在是长得不像好人,所以拒绝了投资。大佬们的历史往往有一些或多或少有趣的交集。 心存高远的李智勇和技术出身的胡才勇,在2000年前后的中关村各自寻梦,然而鲜有交集,却在二十年后的2018年携手合作,共同打造以产业集聚为特色的共享办公企业——尚科办公社区,产业集聚践行的代表恰好是与他们羁绊颇深的中关村。 以产业集聚为目标的产业工场的概念已在多个人、多种场合里出现了,或许是下一个办公室发展的方向。 3.1 产业集聚既成趋势 国际知名的Wework创造了联合办公这个全新的名词和概念,引入到中国后常被称之为共享办公。中国的共享办公从各种孵化器开始萌芽,之后在双创的浪潮中催热。但是经过大浪淘沙,很多孵化器被淘汰,一些共享办公头部玩家开始做到更专业细致的服务、更定制化、智能化的软硬件,现如今,共享办公在中国扎根几年之后开始脱离最初的物理空间概念,真正开始趋热,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共享办公未来的市场很大,还有很多需求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未来的共享办公一定是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链整合”。尚科办公社区创始人李智勇如是表示。 数据分析也验证了李智勇的判断,截止到2018年6月底,我国各类创业平台近8000家,其中孵化器数量和规模均居世界首位,布局网点数超6000多个,总体运营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提供工位数达200万个。2018年中国共享办公行业市场已突破600亿,2020年有望达到2300多亿。 3.2 产业集聚的先行者 尚科目前只在核心城市布局,70%项目在北京,面积在30多万平米,而未来2-3年面积做到100万平米,在北京,面积要做到50多万平米,打造北京最大规模共享办公。下一步,尚科将下沉到成都及津京冀的一些有潜力的二线核心城市,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并且实现与一线城市的互联互通,发挥产业聚集的最大优势。 无论是哪家企业,进入产业集聚时代的初心都应当是希望始终保持初心,不抄概念,踏踏实实为企业提供一些支撑性的服务,进一步推动产业链整合,赋能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为中国的创新创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结语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各要素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办公场所从最初农民所依赖的土地,到工人的工厂,逐步发展到白领的办公室,以及蓝领的自动化工作场所。逐步成为了生产要素中重要的环节。本文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出发,初步探讨了现代办公室的由来和发展趋势。本文的结论如下: 一、办公场所的出现高度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更直接一点的是文明和科技的发展; 二、中国最初的办公时代,庙堂时代、女红时代和欧洲文明的教堂时代和打字员时代类似,我们的庙堂时代比教堂时代早;但打字员时代已开始具备了明显的生产力大发展时代到来的特点;这点和世界经济史的发展完全吻合; 三、自从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办公室历史发展上很快就和世界同步了,共享办公的发展,产业工场概念的出现,已开始引领办公市场的潮流。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同步于世界的发展了。 尚科办公社区会持续研究办公领域的发展趋势,期望着在共享办公领域和产业工场的大趋势中,和同行们一道为科技创新建设更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美第奇家族 维基百科——办公室 维基百科——女红 《共享办公室的前世今生》程海春 《中关村园区创新发展30年大事记》 北京出版社 《隔间:办公室进化史》 倪基尔 《现代办公空间的设计百年:效率、等级与身份》张黎 《办公室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谢煜桐 《20张图搞懂办公室演变史,看共享办公未来发展》 搜狐
|